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志书 是什么

志书 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志书 是什么

志书的本性,个性及其生命之我见———兼谈续修《湖州市志》的几点思考嵇发根提要:一部好的书志,其先决条件是详尽,真实,准确.志书的本性是详尽,体现于志书中的地方特色是志书的个性.只有体现了志书的本性和个性,才能经世致用,才能赋予志书强大的生命力.关键词:本性个性生命力什么是志书的本性,个性及其生命 笔者参与主纂首轮《湖州市志》,又奉命续修《湖州市志》,对此有所思考.以下分别加以论述,与广大修志同行共同探讨.一志书的本性是详尽作为修志人,其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必须牢牢建立在志书资料的详尽,真实和准确这个基础上,不能有预先规定的框框来强加限制.一部好的志书,其先决条件应该凯蚂是资料的详尽,真实和准确.在首轮新修地方志之初,正因为有了一些说不清是规定还是约定的详今略古,详今明古,对"文化大革命"记述宜粗不宜细,以及人为规定字数,过分强调志书的精练等等,致使修出来的不少志书过分简约.几十万到百万字左右的县志,!""多万字的市(地)志,略古也好,明古也好,究竟略了多少 明了多少 比如对"文化大革命",一律按宜粗不宜细的原则记述,已经发生了的事说回避就回避了,一场历经#"年的浩劫说宜粗就视而不见,这本身就是掩耳盗铃!这#"年中所发生的那么多事,当代修志人不去记,难道要让我们的后人凭想像来研究"文化大革命" 还有,当时似乎"规定"县志#""万字以内,市(地)志!""万字以内,所以不少县志就精练到只有几十万字,以至于用志时,才感缺憾颇多.我国浩瀚如海的历代方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就在于它们确实具有存史和资用的价值,也就是有着赖以存史资用的详尽的史料记载.李铁映同志在!""#年#!月召开的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新编地方志是一种特殊体例的著述,是汇集我国各地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系统,准确的国情盯肢埋书,地情书."又说:"要保证志书的质量,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资料准备,在充分准备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纂修."这里指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地方志是国情书,地情书,完备与详尽是其根本;二是充分的资料准备和积累,是使志书做到详尽,真实与准确的基础.也就是说,要把志书修成博物之书.二志书的个性是地方特色志书所记载史料的详尽,真实与准确,是我们修志的根本,也就是说详尽是志书的本性使然,而体现于志书中的鲜明的地方特色则是志书的个性了.我们在反思第一轮新修地方志时,大都认识到了所修志书在充分反映地方特色方面显得很不够.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充分展现所记地域的地方特色,并不是不注重地方性,比如当地的山川,风土,文物,建置,政绩,人物等内容,也都依据所记述的特定地域,即所谓"不越境而书",$#志书的本性,个性及其生命之我见万方数据是符合通常方志理论的,是把握得比较好的.但是,地方特色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都知道,地方志是一方之全书,所记内容是方方面面,包罗万象的.但是一个地方跟另一个地方除了建置,沿革,地理,风土,人文等方面不同之外,政治,经济方面也应该是因地而异的.可惜,对这一层面上的因地而异显然还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首轮修志在这一层面所造就的严重后果是志志雷同,千志一面,许多志书几乎是一张面孔,从篇目设置到记述内容都大同小异.其主要原因大致有四:一是篇目设计囿于传统者多,创新者少,从卷,章,目设置到标题设计,差不多是一张面孔;二是囿于地方部门机构设置,全国各地只要是同一行政级别的,其机构设置基本一样;三是受"左"的思想影响,人为加强政治编,本来是各地大同小异的内容,也被迫一律加强,岂有不雷同的 四是对旧志的矫枉过正,无视实际状况,一味地加大经济编的篇幅,而且对经济各门类的记述也仅仅是停留在以时间为线,以统计数字为珠,串珠一般地流水账记述,毫无特点可言.以笔者参与主编的前《湖州市志》为例,比如对"文化大革命"的记饥轿述,也是遵循宜粗不宜细的原则;政治编立章谋篇与别的志没有什么不同,空泛的记述也比较多;经济编!"卷!!#万字,占全志!/$,其中不少也是串珠一般地流水账记述……凡此种种,致使忽略了本该突出的地方特色,也不同程度地掩盖了已经记述了的地方特色.所谓地方特色,就是指这一个地域所特有的,而其他地方没有或者远远比不上这一个地域所特有的东西.抓住了"这一个",也就抓住了地方特色.所以地方志就要把这些"不一样"记深写透.也以笔者参与主编的前《湖州市志》为例,因为当时已经引起了注意,所以经济编尽管存在串珠一般地流水账记述的毛病,但在全局上还是较好地突出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地方特色.比如从农业中析出蚕桑,从工业中析出丝绸及其印染,服装,独立合成《蚕桑丝绸》一卷;又比如将水产也从农业中析出,单独成为《水产》卷;为加强地方性名特产的记述,还单设了《名特产品》卷,集中记述,蔚为大观.而对"文化大革命"的记述,有的方面还是做到了客观,详细.比如%&世纪#&年代很有湖州地方特色的兴修水利和农田改造等功在千秋的史实,都分别在《水利》《农业生产》《工业生产 电力》《自然环境》《市区》等卷中充分予以展示.怎样突出地方特色 笔者想不外乎三点:一是从志书全局上来把握,即在布局谋篇上全盘考虑区域内有哪些地方性特色,哪些可以单独立卷或设章,哪些可以放在一定章节里详加记述,从而有的放矢地去搜集有关资料;二是对于能充分显示地方特色的"这一个"方面的内容,就必须详述,在志书编纂之前的资料准备阶段,关于"这一个"方面的资料必须深掘细挖,相关的资料多多益善,方能于其间游刃有余,选取最能反映"这一个"的资料,从容编纂;三是在编纂过程中不可囿于机构设置的定规和成见,应该实事求是,合理取舍,一有新的发现就要及时调整篇目,同时相应改变记述方向和方式.三志书的生命在于资用志书修好了是供人使用的,地方志是记载地情的工具书,就是为了存史和资用的.历代方志家大都是这样说,这样做的.比如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就坚定不移地固守志书经世致用的观点.他说,方志要"切于一方之实用"!,认为"修志者,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从这个观点出发,编纂任何一部志书,都要实事求是,不仅仅要体现"志者,一邑之实录"#,还要修得能够"!中国地方志%&&"年第!&期!"#明弘治《无锡县志 序》.《记与戴东原论修志》.《文史通义新编》外篇四.万方数据供人使用,编得便于使用.这里不仅仅是个诸如文中注明出处,志后编辑索引的形式问题,更主要的是强化志书资料性和地方性的实质内容问题,也就是前面所论述的两个方面:志书的本性———真实,详尽的资料性;志书的个性———鲜明的地方特色.也只有做到了这两条,才能求其实用,才能经世致用,才称得上真正赋予了志书强大的生命力.正如李铁映同志从用志的角度所指出的:"惟有用志,当代人用志,后代人用志,才能体现志书的价值,才能资政,才能利民,才能检验志书的优劣,真伪和正误."在对续修《湖州市志》的思考和操作中,我们开始就注重这一点.首先,开篇设《市情提纲》一门,代替形式和内容都容易千篇一律的概述.《市情提纲》以下分市情,市区情,县(区)情三部分,分别从地理,经济,人文,政治,社会五个方面概而述之.既为骨架,也附之以血肉,试图使之真正成为市情要览.第二,分自然,经济,人文,政治,社会五编专志,改变以往按时序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记述方式,综合性的尽量简明扼要,记述的笔触要落到小处.所谓"小"并非琐碎,零星之意,而是值得一记的大事,要事,显事之类.这就要求,对任何一个项的主体记述都落实到条目上,也就是说落到小处,让人觉得志中有东西.换言之,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料详实.第三,专志之后特设专题性的专记一门.首轮修志,专记都置于附录或丛录之下,目前已出的第二轮志书或载于出版物中的第二轮修志篇目,也未脱此窠臼.笔者以为第二轮修志所修!"年左右的历史跨度,又是好多事情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面面俱到记述固然需要,但不易深入,不能深入反映巨变和根本性变化.将一些事物列为专题,组织深入的社会调查,方可记深记透.然后单立一门,在地位上则平列于《市情提纲》.第四,增设《前志补遗和辨正》一门,且不按常规放在《附录》之中,而是单独析出平列于《专记》之后.笔者认为《前志补遗和辨正》不仅是第二轮修志重要内容之一,历代不少旧志也都如此对待;同时首轮志书既有资料欠详实的缺陷,又难免有遗漏和错误的地方,所以补遗,辨正十分必要.正如章学诚所言:"如前志无憾,则但当续其所有;前志有阙,但当补其所无."若轻描淡写地在附录中补一些纠一些,近则对不起辛辛苦苦的上一轮修志人,远则对不起后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总之,修志人的指导思想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住资用这两个字,这是志书的生命所系.换言之,我们是为了志书的资用修志的.从我们修志的第一步———准备资料开始,脑子里就要深深印上资用这两个字.在求索和选择资料时,不妨让自己变换一下角色,先扮演用志人的身份,假设自己想查找这一方面资料,最希望得到哪些资料,最希望这些资料详细到何种程度 只有这样求索和选取来的资料,方能做出有米之炊.当然,在编纂过程中则更要有资用的思想,尽量选取经过反复核实的真正可供资用的资料编入志中.倘若仍显单薄,则还须进一步查找寻取.只有这样,方能编纂出能胜任今人和后人资用的好志书来.只有这样的志书,才是富有生命的志书;也只有生命力强的志书,才是可供存史,资用的好志书.以上三个方面的记述,窃以为有助于我们第二轮修志.尤其是在资料准备阶段,要牢固树立详尽,真实,准确的观念,始终把握住志以资用的指导思想,深入挖掘能充分反映地方特色的资料,就一定能编纂出内容详尽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有生命力的高质量志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