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钧一发的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汉字书写】:千钧一发【汉语注音】:qiān jūn yī fà【成语出处】:《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危急时刻。【英文解释】:be in grave danger。【千钧一发的意思】:钧: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30斤为一钧。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极其危险。【千钧一发的近义词】:危在旦夕、岌岌可危、迫在眉睫;【千钧一发的反义词】:安然无恙、安如磐石;【千钧一发的故事】 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枚乘擅长写辞赋。他遇事头脑清醒,而且善于思考。当时吴王刘濞阴谋反叛朝廷,枚乘曾经在吴王刘濞那里担任郎中,枚乘觉得这件事情非常危险,就婉言劝阻刘濞说:“用一根头发系上千斤重的东西,把它挂得高高的,而下边是万丈深渊,谁都知道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头发一断,我们根本无法接住那重千斤的东西。东西要是掉进了深渊,我们也没有办法去取得。现在如果反叛朝廷,就会像头发系着千斤重的东西一样非常危险。”但是吴王刘濞对枚乘的劝告不予理睬,仍然一意孤行要反叛朝廷。枚乘只好离开吴国投奔梁国的梁孝王。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合同六个诸侯国起兵叛乱。枚乘在这个时侯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但是刘濞还是不愿意消磨回头。过了不久,汉朝的大派桥首将周来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叛军,吴王刘濞最终被杀掉了。【千钧一发例句】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宋·程珌《程端明公洛水集·丙子轮对札子》第十一卷:“肆我祖宗得请于上帝,假手鞑靼,连岁屏除,岌岌之千钧一发矣。”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五章:“正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那捉女学生的警察猛地被一个人一脚踢出好远去。”【千钧一发造句】突尼斯军队支持了街上的反抗者,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军队拒绝向游行示威者开火。In Tunisia, at a critical turning point, the Army took the side of the protesters in the street: it refused to fire on demonstrators。充分了解大难即将临头,在此千钧一发之际,米勒上士挺身而出,勇敢地冲向游击队,以他的班用机枪的全部火力,准确地压制住了游击队的火力。Understanding the potential for catastrophe, Staff Sgt. Miller boldly charged the enemy and accurately engaged the entire force with his squad automatic weapon, thus eliminating the threat。百度搜索:千钧一发谷歌搜索:千钧一发文章内容:千钧一发的意思、千钧一发的故事、千钧一发的近义词、千钧一发的反义词、千钧一发造句成语网 2012年10月23日 20:00 评论» 浏览次数:257 Views发音qiān jūn yī fà千钧一发 释义钧:三十斤;千钧 : 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或比喻情况万分危急。英译be in grave [imminent] danger近义词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反义词安然无恙、安如磐石、稳如泰山出处《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尘数,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十分危急编辑本段歇后语一根头发系石磨 ;单根青丝拴扇磨。编辑本段示例正在~的时刻,一位不知名的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救起了落水儿童。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4]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有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他的朋友孟简(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因为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抨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