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环境下的中国养老政策的变化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中国养老政策随着社会发展,1985年为“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1995年“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2005年“养老不能靠政府!”,2012年“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到现在养老金入市都靠投资来养老。1981第五届人大第十七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作为国务院常设机构,负责全国的计划生育工作,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面对社会对独生子女养老问题的质疑,1985年政府提出“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并很快得到具体落实,政府颁布通知向独生子女家庭6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一定的补助来解决养老问题,虽然这是一项养老政策,但我认为,这时的养老政策依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辅助,其主要目的依然是鼓励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当中,“养儿防老”原本根深蒂固,但在计划生育实施的大背景下人们选择了相信政府所宣传的“政府来养老”。1995年政府提出“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从“来养老”到“帮养老”两句话的区别体现在了一个“帮”字上,这个字的变化也反映了政府对养老责任的重新界定。紧接着,1996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中国的养老保障主要依靠家庭、企业和基层行政,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养老保障的义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副所长何平在2001年出版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报告》中指出个人养老金的来源主要有四个:个人缴纳、雇主补贴、基金运营收入和政府负担。这时的养老政策依旧是一种承诺,同样是在积极参与计划生育的前提下,政府承诺会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给予帮助,社会对这种方式依旧持认可态度。2005年政府提出“养老不能靠政府” 事实上由于国家财政的支持,社会养老保障的待遇也在逐年提高。从2005年开始,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自90年代末以来,企业平均离退休费一直在不断增长。1998年到2008年,企业离退休费从413元增长到1121元。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时养老问题依旧突出,我认为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仅靠政府买社会保险,远远不能为民众提供足够的保障。事实上我国的人口问题注定养老不可能全由政府负担,如果全部由政府包揽势必会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并拖垮政府,所以政逗配府一再强调公民的养老是由国家、工作单位以及个人共同分担也让政府在养老问题上的责任逐步减轻。但另一方面,社会依然存在这么一群人,他们并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属于贫困人群,他们的养老责任也确实需要政府的承担,因为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生活是政府应尽的最基本责任。即便养老的方式和责任发生转变,社会对年轻时缴纳社保并努力工作用于退休时养老的方式依旧持认可的态度,并且随着农村的加入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也逐步的增大。2012年政府提出“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近几年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不断宣传下,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就延迟退休的原因分析我想有两大方面,一、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老龄化问题严重。,据资料显示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17%。二、养老金缺口呈上升趋势。截至2010年底,中橡亮国养老金个人账户记账额1.9万亿元,其中做实账户仅2039亿元,由此导致了1 .7万亿元的缺口。其主要原因是历史原因,养老金“空账”中,国有企业的欠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之前,国有企业都未曾给职工缴纳社保,社保制度改革后,这些人员的社保“视同缴纳”。这是造成“空账”的重要原因。基于问题的日益严峻我想政府出台相应的延迟退休计划只是时间问题,根据计算出台弹性延迟退休的政策,每年可减缓养老基金缺口约200亿元,但问题能否得到真正的解决只能通过实践去证明。但眼下延迟退休政策依然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根据人民网的调查,有94.1%的网民反对,而只有2.4%的网民支持该政策。分析其主要原因主要是1、国有企业历史遗留的问题由人民承担得不到认同,2、延迟退休势必会加重独生子女这一山如指代人的负担。所以政府实行延迟退休政策还需让社会相信其能否改变现有的社会及养老问题,并且不会添加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