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桃花行》的意思与鉴赏,快!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林黛玉《桃花行》赏析作者:残荷雨声【题注】春天到了,桃花也开了。情人的眼中,桃花是何等的美丽,又是何等的凄哀。原本是满望桃花莫随水,谁知花自飘临水自流。且在午夜翻红楼,与林黛玉共唱《桃花行》,看沧桑人事,爱情变幻…颦儿(林黛玉)的《桃花行》是琳琳的最爱,它是一首以桃花自喻红颜薄命的忧伤的歌,也是作者自己因压抑、苦闷而生的一次畅快的渲泄。比起《葬花词》、《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来,显得更加的忧伤和悲苦。全诗描绘了颦儿自己从清晨到黄昏花以泪洗面的哀愁,通过灿烂桃花同孤单少女多方面的反复对比,烘托,表现了颦儿在寄人篱下的环境中,在封建正统势力的重压下产生的内心苦闷。下面,就请诸君陪同琳儿一起,来观摩这首脍炙人口,常引人深宵落泪的《桃花行》。〖原文〗桃花行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今译〗帘外桃花迎着柔和的春风开得正红火,帘内晨起的人儿却懒得打扮梳妆。帘外的桃花帘内的人啊,人与桃花相隔并不太远。春风有意要揭起一角窗帘,桃花想窥看帘内人啊窗帘却不再翻卷。帘外的桃花依旧鲜艳,帘宴漏内的人儿却比桃花来得清瘦。那桃花要真懂得怜悯人的话花也要为人发愁,隔帘春天的消息早已被风吹透。春风吹遍透过湘帘桃花开满庭,庭前春色烂漫人儿倍伤情。庭院里长满荒苔门儿虚掩,落日斜照里独自一人把栏凭。倚着栏杆的人儿无言的迎着春风泣,穿着红裙的人儿静静的傍着桃花立。桃或祥早花桃叶逞娇嫣叶片凝碧色。花儿盛开似红色烟雾裹住了千株万树,映红了楼阁照亮了墙壁红得一片模糊。红云似火烧破了天机织就的锦被落人间,春宵里熟睡欲醒懒慵地移开了珊瑚枕。侍女捧着金盆送来洗脸的清凉泉水,清冷的泉水中倒映着胭脂残存的面容。胭脂鲜艳夺什么可以同它媲美?那就是桃花的嫣红愁人泣血的泪。若是把愁人的眼泪比桃花,泪水总是长流花总是明媚。泪眼望着娇媚的桃花泪水也易干枯,泪水流干春色尽了花也随之枯萎。凋零的桃花遮掩着憔悴的人儿,花儿飘落人已疲倦天已近黄昏。杜鹃悲鸣一声春天已归尽,寂寞的窗帘上只留下月儿的光痕!〖赏析〗大家首先要明白,桃花行的由来?桃花行,即是桃花诗。据《景龙文馆记》:唐中宗四年春,宴于桃花园,学士各献桃花诗,帝令歌女歌之,并选出二十篇入乐府,号曰《桃花行》。行,原是乐曲的意思,古诗中的一种体裁,即歌行体。形式相对自由,后来多用五言,七言,篇幅较长。在民间大众也有相衫雀关的存在,称为歌册,如潮汕歌册(可参考残荷雨声《潮汕歌册—乡间文化之两封家书》),为普通民众自娱自乐之用。颦儿的这首桃花行从《红楼梦》全篇情节发展来看,可以说是命薄如桃花的黛玉夭亡的象征写照。颦儿用强烈的对比写法描述自已的痛苦,经过多次换韵,抒发的情感也随着文字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是由一个花人相映过渡到花人交融,达到景为情设、情为景触的艺术效果,最后一气呵成达至以花自喻薄命的立意。我们可以分段来解析,这首桃花诗可以分为三段,开头十句为第一段。诗歌的开头即展现出一幅“帘外桃花帘内人”的对比鲜明的生活画面。帘外春风软吹(柔和的吹),桃花盛开,帘人内却是“晨妆懒”,“比桃花瘦”,有着无限的愁苦。“人与桃花隔不远”,更显出这一对比的强烈,突出了帘内人儿的惨苦。帘外桃花帘内人,仅只一帘之隔,隔帘春天的消息已被春风吹透,而帘内却没有丝毫春天的气息;春风、桃花亦不是无情物,“东方有意揭帘栊”,花亦“欲窥人”,但帘偏就“不卷”,于是,帘便成了一种象征,一种阻隔帘内人享受春之幸福温馨势力的象征。“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透过诗句,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由幸福的新生活的向往,对于阻碍她追求自由幸福的封建正统势力的抗议。诗中的花与人是在对比中出现的,但是,在感情形态上,花与人却又存在着联系的纽带。“花解怜人花亦愁”,是说花如果懂得怜悯人的话(花若有情),花也要为人发愁。这就为后文花人交融作了感情上的铺垫。第二段十句,在花与人的强烈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了一个孤独伤感的观花人形象。大家要注意,观花人即是帘内人,她是在桃花盛开、一片春色的烘托下凸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家看这里诗对环境的渲染,已由远及近,写到了院落庭前。帘外处处是春色,令帘内人触景伤情。在落日斜照里,凭栏而立的观花人就是一袭剪影,伶俜孑立,格外孤独。诗歌用重笔表现了观花人的伤悲:“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形神兼备,既写出了观花人可怜且可叹的形体之态,更见出观花人的神伤。接下来四句,是观花人眼中的景物,它们是对观花人神伤有力的反衬。花红叶碧,生机勃勃,千树万树盛开的桃花,如烟似雾,笼罩了一切,映红了阁楼照亮了墙壁,花红得那么热烈,在观花人眼中,自然是值得羡慕的,然而此时此刻,却又令人如此神伤。前有“凭栏人向东风泣”之句,泪眼看花,自然是红得一片模糊。请大家再注意一下诗句中“红模糊”三字,既是花红繁盛的形容,也是人精神恍惚,泪眼观物造成的印象,最是含蓄,也最是传神,深婉的表现了观花人的忧伤悲苦。诗的后十句句为第三段,完成由花人相映到花人交融的过程,写出帘内人向花寻求慰藉、解脱的感情流程,以及对于这种愿望最终仍难免要落空的痛苦心情。在这一段中颦儿先垫上一句:“天机烧破鸳鸯锦”,将两段有机地联系起来。“天机烧破鸳鸯锦”即“烧破天机鸳鸯锦”之意。天机,为天上织女的织机。烧,极为形象地写出盛开桃花之红,花红似火。这还是上一段“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的意境。与花红热烈成鲜明反照的是人的情懒意怠。诗中时间的流程也是值得我们留意的。诗的开头写到帘内人“晨妆懒”,还是早晨。诗的中间写到“斜日栏杆人自凭”,已是时过中午,日已偏斜。这里写到侍女送水来,接着后文又写到“花飞人倦易黄昏”,这已是黄昏时刻了。诗从时间流程上也反映了人物阴郁缠绵的心境。处于这种心境的人,我们不难想到,那自然是“见花溅泪,见月伤怀”,任何一件事都可能触发她那忧伤的情怀的。诗从洗脸这一生活细节上又展开了描写。处在特有心境的人,从洗脸的泉水倒映中看到自己脸上残存的胭脂,便展开了联想,“胭脂鲜艳何相类”,把胭脂、花的颜色、人之泪三者巧妙的扭合在一起,人之泪之所以能和红色的事物联结在一起,当然存在着某种联系。不是说这泪真是红色的,但在愁人的感情世界中,这泪也不是一般的泪,是泣血的泪。至此,作者就把自己的命运与桃花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了,达到了花人交融的境界。但是,正如俗话所说,桃花命薄。这也就是说,人与桃花都不会有好的命运,而作者是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她尽管说“泪自长流花自媚”,花在眼前尽管还是明媚媚人的,但到春尽之时,泪流干了,花也就憔悴了。这就是“泪干春尽花憔悴”的意思。同病相怜,“憔悴花遮憔悴人”,然而,黄昏无情,结局必然就是“花飞人倦”,“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诗的结尾四句已纯是“哀音”了。颦儿寓情于景,杜宇悲鸣,春已归尽,花也谢去,人去楼空,帘栊寂寞,空余月痕,这是一个注满颦儿悲伤情思意绪的悲凉凄楚的意境。大家试着想想,这样的一个结尾隐喻了颦儿夭亡的悲惨结局,这样的“伤悼之句”就连那“尘世浊玉”的宝玉看了都要“滚下泪来”,便是我们看了,也是要深受其悲切情怀的强烈感染的。《桃花行》是一首触景生情的绝笔,全诗情境融洽,构思奇巧,对比鲜明,使诗的形象鲜明,感情浓郁,语言清爽,语势流畅,读来如行云流水,体味一下,却又感柔肠百转,感人至深。琳琳个人认为,在《桃花行》里表达的情感,属于颦儿自已的情感要远比《葬花词》要来得浓,来得重。《桃花行》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在她的形象中,始终活跃着一个灵魂,这就是颦儿的个性。颦儿见月落泪,对月感怀,正是“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的表现。她在封建势力的重压下寄人篱下,浸泡于悲与愁的泪水之中,对于爱情理想愈来愈信心不足,对自己的命运前途感到愈来愈难把握,面对大好的春光与盛开的桃花便触发了她的心事,大家想想,如此的情与景会,意与象通,于是在桃花身上,便寄托了要冲破牢笼享受春光的向往,也凝结了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深重的忧伤痛哀,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也正是这个原因,宝玉一看,便知是黛玉之作,尽管有人故意自充作者,也丝毫动摇不了他的判断。他说的好:其“声调口气”都是林妹妹的,也是因为林妹妹“曾经离丧”,故能作此“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