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发展历程及发展历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政治上: 圣德太子提倡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在与苏我氏的权利斗争胜利后,主导了以唐朝的制度为基础施行了"大化改新".其中的"八省百官制"受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国郡里制受到唐朝的郡县制极大的影响.日本最早的成文法典《近江令》据日本学者推测是根据唐朝《贞观令》编纂而成,而律据推测是使用《唐律》.其他诸如户籍制度等例子便不再赘述.可见唐朝的政治体制影响日本封建社会之深远. 但中日两国毕竟具体情况有所差异,故而日本并没有和唐朝一样走上皇权强大的封建中央集权王朝的路线.中日两国在政治制度上没有明显的交点,两种不同的封建制度互有利弊,也是日后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结果不同的原因之一. 两国在政治上的主要冲突有以下几次: 1.白江村之战.660年百济受新罗与支持新罗的唐朝的围攻而灭亡,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向日本求援,日本应允出兵朝鲜.663年派遣23000名士兵渡海赴朝,与新罗-唐朝联军在白江村交战遭到惨败.百济灭亡,日本退守对马,壹岐. 2.文永-弘安之役.忽必烈于1268年命高丽特使赴日,表面要求建交,实质是勒令日本朝贡称臣.当时镰仓幕府执政为少壮派的北条时宗,拒绝对忽必烈进行任何答复,并命驻守镰仓的御家人南下九州积极备战.文永11年(1274年)忽必烈强征高丽平民5000人,与元军组成25000人的军队准备对日作战.在对马与壹岐击退了小股日军后进驻春丛坦博多湾,与少贰景资的相同数量的日军交战.日军由于不熟悉元军战法因此处于被动地位,被迫退至九州大宰府组织新的防线.但元军就在总攻前夜被一场大风将所有战船刮沉,全军覆没.镰仓幕府逃过一劫. 弘安4年(1281年)忽必烈兵分两路,一路从朝鲜一路从中国江南进军日本.总计14万人于7月初汇合于鹰岛,但又是在总攻的前夕元军再次因大风而全军覆没. 3.庆长-文禄之役 文禄元年(1592年)在朝鲜屡次拒绝丰臣秀吉的臣服要求后,派遣16万陆军出兵朝鲜.在战争初期日本势如破竹,连克朝鲜主力,占领了京城,开城,平壤三大重要城镇.但在水战方面日军败给了朝鲜的李舜臣,补给线受到沉重打击.此时明朝应朝鲜李氏王朝的要求出兵救援.首批扒桐援军在平壤之战中遭到惨败,祖承训(日后祖大寿他爹)败退,先锋史儒战死.第二批援军由李如松率领再次入朝,经过一夜血战收复平壤,但在开城北的碧蹄馆被日军伏兵击败退守开城.双方进入短暂的休战期. 庆长2年(1597年)秀吉再派14万陆军入朝与明军交战,明军主力围攻只有加藤清正5000人守卫的蔚山城却久攻不克,最终撤退.但不久麻贵击退了新来援助的日军主力,加上丰臣秀吉病故日本开始全面撤退.在露梁海战中双方进行血战,日军损失了大量战船和士兵.明-朝联军损失也很惨重,而且失去了老将邓子龙与李舜臣.这次战役至此告一段落. 4.中日甲午战争,从小就讲述无数次了,不再赘述. 经济上. 从唐代开始日本以贡船的形式开始与中国贸易,日本主要输出品是日本刀,银,硫磺,水银,扇,纸,绢和砚.中国输出的多为工艺品,香料,书籍,绘画和最重要的铜钱.铜钱的大量流入日本在中国的明代造成了很严重的铜钱数量短缺的问题,明代统治者不得不限制对日贸易量以控制铜钱流出. 近期:中新网5月13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13日刊出署名文章说,在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中国人民无不沉浸在对逝者的感伤和缅怀之中,日本驻华大使馆全体职员在当日14点28分在使馆内默哀一郑核分钟,并下半旗致哀。日本驻华大使还发表了致中国国民的公开信,介绍了日本对四川灾后救援和重建方面提供的帮助。日本形象因为日本国旗的降下而提高,中日关系因为震灾不仅没有分离反而逐渐弥合,显然这是一个积极的迹象。 文章摘录如下: 在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中国人民无不沉浸在对逝者的感伤和缅怀之中,与此同时,日本驻华大使馆全体职员在2点28分在使馆内默哀一分钟。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还发表了致中国国民的公开信,介绍了日本对四川灾后救援和重建方面提供的帮助。这对于还沉浸在有关汶川震灾以及南京大屠杀影片悲情之中的中国人无疑是个安慰,对于日本的评价也有所改变。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世界地震的20%发生在日本周边。迄今,日本经历了多次大地震,饱尝克服其苦难之艰辛。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损失惨重,死亡14万多人。尽管中国积贫积弱、军阀混战,但是北洋政府也决定救助,号召百姓忘却战争前嫌,不再抵制日货,以减轻日本人民负担,利于恢复。北平、天津、成都等城市成立救灾团体,北京景山公园卖票助赈,连中学生也把零用钱捐出,赈济日灾。演艺界筹款筹物,梅兰芳进行义演,募捐一万大洋用于日本帝国剧场的重建。中国救援队和救灾物品在国际上最早抵达日本,表现了纯洁的道德感和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中日两国前后85年时间面临自然灾难考验的时候,都对对方表现出“达则兼济天下”的普世胸怀。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强烈地震,众多日本国民通过电视等媒介了解到严重灾害。宫本雄二大使称,日本作为中国的重要邻居,感同身受,希望为此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掀起了为抗震救灾伸出援手的热潮。 日本各界表示“尽最大努力支持中国救灾”,提供了灾区迫切需要的发电机、污水净化槽及医疗用品等应急物资。当获悉灾区急需大量帐篷后,日本各地方政府也都将备用帐篷贡献了出来。由于还有很多被埋在倒塌房屋下的伤者,因此日方决定提供能够避免截肢的血液透析机,于是日本的生产厂家和运输企业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将透析机运抵灾区。此外,日本的男女老少,纷纷参加街头募捐活动等,通过日本红十字等团体筹集了大批援助资金和物资。有个日本青年账户上没有分文,就把当天工钱捐献出来。日本救援队是赶赴灾区,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支国际救援队。他们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搜救,对死难者遗体精心处理,集体敬礼默哀。 日本尤其希望能够将自身一直以来积累的抗震知识与中方共享,为中国的灾后重建发挥作用。在四川灾区重建过程中,日本以技术经验、核心技术等软件领域为核心,拟定了5大领域(建设、健康、福利、社会与文化、产业与雇用、防灾)50个项目的中日合作内容清单,目前这些项目基本得到落实。 另外,在专家之间,还开展了关于抗震建筑、林业恢复、灾区儿童心理保健等方面的交流和研讨会,目的是实现经验和知识共享。同时,日本企业、地方政府、普通国民也都运用各自的智慧,与中国朋友们一道展开了广泛的灾后合作。 宫本大使还表示,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一年间,中日交流为两国国民层面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赖做出了巨大贡献,中日友好得到进一步扩大。“日本国民将和中国的朋友们一心一意,携手并进,一直到灾区复兴的那一天!” 中日两国正在共同努力,旨在构筑“新时代下的崭新中日关系”,并充实其内涵,推动两国关系达到新的高度,即实现“战略互惠关系”。在中日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今天,迫切需要日本不做损害两国关系健康良性发展的的坏事。如果说去年日本救援队来华救灾还有些中国人表示疑虑的话,那么随着不久前麻生太郎访华,到而今日本大使馆下半旗为汶川死难者默哀,则进一步提升了日本的形象和道德感,增强了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日本形象因为日本国旗的降下而提高,中日关系因为震灾不仅没有分离反而逐渐弥合,显然这是一个积极的迹象。(王锦思) 王召伟:日本驻华使馆降半旗致哀,是在作秀吗? 2009-05-15 14:53 凤凰网 网友评论 0 条,点击查看 日本此举经媒体报道之后在中国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网上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对此,大部分人对日本驻华使馆降半旗的行为表示了肯定和支持,认为此举是对中国的尊重,也体现了日本的诚意,是一种真诚、友好的行为,会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不过,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也有不少人指责日本驻华使馆此举是在“作秀”,不过是在博取中国人们的感情,我们应警惕等等。 长期以来,在中国国内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众多因素,使得很多国人在内心存在一股强烈的“反日情绪”,凡是涉及到有日本有关的事情,不管好坏一律否定之。在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时候,这种抵触情绪还不是很明显,特别是到中日关系恶化的时候,便犹如一个一引即爆的“火药桶”。当然,对于这种“反日情绪”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不能片面的否定或一味的支持。当然,在日本国内也存在众多的极右翼势力和不容忽视的反华情绪。 其实,对于中日两国这种长期的不信任情况,两国政府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都希望能扭转这种局面。两国政府、领导人、民众以及彼此的外交机构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成效不太明显,但还是值得支持和鼓励的。为什么?很明显,虽然中日之间存在很多的矛盾,但两国不可能无期限的隔绝对峙下去,中日像德法那样实现历史性的大和解最终实现和平才是最好的选择。 曾记得,在04年中日两国关系出现严重倒退的时候,中国派遣外交部副部长王毅出任驻日大使。王毅大使在上任之初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请中国驻日大使馆附近的三百多名日本居民参加中方举行的友好晚会。这件事在当时“反华”情绪日渐高涨的日本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众多的媒体报刊都给与了报道,受到邀请的三百多名日本居民绝大部分都毫无顾虑的出席了这次活动。这件事在当时日本国内一时传为美谈。 当然,这件事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进行“别有用心”的解读,也可以解释成“阴谋”、“作秀”、、、但事实上,这样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不了任何积极地影响。 在笔者看来,有时候,我们要想赢得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信任别人,我们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自己,而这正是很多国人所缺乏的!(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