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里面的鱼到底有多大?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又被称为三峡工程或三峡大坝,全长3335米,设计坝顶高为185米,正常水位175米,水库的储水总面积达到了1084平方千米。
整个水库范围涉及湖北省和重庆直辖市的二十一个县市,共计1711个村庄,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力发电站。三峡大坝有着非常强大的防洪蓄水功能。
据悉三峡大坝在2010年7月19日的时候迎来了一次峰值,有65000立方米/秒左右的水量通过记录。但有利就有弊,就拿三峡大坝的截流来说。
虽然三峡大坝的截流可以帮助我们调控长江中下游每年的洪水情况,但也会对长江下游鱼类的生态保护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阻断了鱼儿正常洄游的路径。
众所周知,大多数的鱼类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向上游迁徙,而这也与鱼类的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有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迁徙可以扩大生存空间,增加进食的机会,第二在上游水域的水质相对于下游比较清澈,盐度较小,适合鱼类的繁殖,第三鱼鳃之间的间隙在上游水的影响下会增大,有利于吸收氧气等。
其实像三峡这样的大工程,总会多多少少的影响到水里的一些生物的,数据显示,在三峡关闭前,长江三峡共有鱼类108种,但随着长江的关闭以及正常蓄水,就有40种鱼类受到长江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其中有大约40%的上游特有鱼类。
三峡大坝的“鱼道”。
考虑到三峡大坝对鱼类洄游的阻断,所以设计师在设计大坝之初就在大坝的旁侧修建了一条“鱼梯”,也就是专门挖出一条沟渠,水里的鱼就可以顺着这条沟渠向上游去。
而上游的鱼儿们也可以逐渐往下游去,并且工程师们还在鱼道里多挖几个小水池,让鱼儿们游累的时候休息,另外这些小水池还具有缓冲水势的作用,避免鱼被冲走。
但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由于三峡大坝有很大的高度差,所以鱼儿很难自由地穿梭于上下游,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们就为鱼儿们设计了一个“电梯”。
可以在不同的时期根据鱼类们的生活需求,将它们人工的运送到上游或者下游,因此在三峡大坝里面是有不少鱼类生存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华鲟了。
中华鲟体长可达5米,最大重达600多千克,是世界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中华鲟身体细长,头部呈长三角形,幼鱼体表光滑,成鱼体表粗糙,在它们的背部、体侧和腹部共有五列骨板,体侧骨板以上为青灰色或灰褐色,以下逐步由浅灰过渡到黄白色。
但目前野生中华鲟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其族群只能通过人工繁殖来挽救它濒临灭绝的局面,而且我国在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上也取得了成功,还会将人工养殖的中华鲟进行放流。
长江水域的鱼种非常丰富,而自从三峡大坝修建后,鱼类的数量持续增多,个体体积也在变大,由此三峡工程是利要大于弊的,大坝的建设不仅没有破坏掉原有都生态系统。
而且还增加了鱼类的种类,对周边的环境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祖国建设这一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毕竟三峡大坝可是如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
三峡大坝的鱼有多大?
之前网上流传在三峡大坝抓大了巨大的墨鱼,于是有人就以讹传讹的把三峡大坝里的鱼传的神乎其乎的,其实这就和尼斯湖水怪的传闻一样。
导致传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三峡大坝刚建设的时候进行过大量的生态移民,在三峡大坝沿岸的居民都被安置到了别处,再加上三峡大坝在蓄水期水位很高,无法近距离观测,所以传闻就越来越神乎其乎了。
曾经有渔民在长江牧鹅洲主航道的北边北边距离江边约600米的水域不小心捕捉到了要游回出生地去产卵一条成年中华鲟,在渔民收网的时候,这条成年的中华鲟还撞破了数十米的流网,拉着网跑,经过测量,这条鱼身长达3.3米,体重超过7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