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肖邦故园赏析优美句子

肖邦故园赏析优美句子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肖邦故园赏析优美句子

[少年肖邦]肖邦是波兰人,一八一O年出生在华沙。

他父亲是法国人,侨居波兰多年,对波兰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在华沙开办了一所寄宿学校,是位很有文化教养的人,肖邦的妈妈是波兰人,很爱唱歌,她经常给孩子们唱一些优美、动听的波兰民歌。

肖邦从小就开始学习弹钢琴,八岁那年在华沙举行了首次公演,到十二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波兰全国闻名的小钢琴家了。当时波兰有一位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他的名字叫爱尔斯涅(niè)。

爱尔斯涅很有远见卓识,他预言肖邦将来一定会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艺术家而被载入波兰的文化史册。他把肖邦收作自己的学生,给他讲音乐理论,教他怎样作曲。

肖邦中学毕业后就进入了由爱尔斯涅担任院长的波兰音乐学院,爱尔斯涅仍坚持亲自给肖邦上课。爱尔斯涅不但是一位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

当时的波兰正处于沙俄的统治铁蹄之下。沙皇俄国不但剥夺了波兰人民的自由,还妄图取缔(dì)波兰民族文化。

爱尔斯涅和当时一些进步的波兰知识分子一起,挺身而出,捍(hàn)卫波兰民族文化。他身体力行,尊重民族文化传统,也教育学生应该这样做。

爱尔斯涅老师在肖邦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的种子。在爱尔斯涅老师的影响下,少年肖邦对祖国的文化、民间的音乐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肖邦在华沙上学,但是,他的大部分假期都是在乡下亲友家度过的。听农民演唱、演奏波兰民间乐曲,这是最令肖邦神往的。

有一年暑假,他和农民们一起欢度“丰收节”的情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节日的傍晚,一群群农民唱着歌缓缓向村里广场走来。走在最前面的是两个头戴鲜花花环的少女,跟在后面的妇女每人手持一束禾穗。

村民们聚集起来,小提琴奏起欢快的舞曲,男女老少翩翩起舞。乐曲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也越跳越欢,尽情地唱,飞快地旋转,彩色头巾在飘动,五颜六色的彩裙在飞舞。

肖邦被这美妙、动人、充满生气的民间乐曲深深迷住了,他掏出本子和笔,埋头把这些乐曲的旋律记录下来。皎洁的月光倾洒在大地上,晚风徐徐地吹拂着肖邦激动、红润的面颊。

当乐曲声再起的时候,这个清秀、文雅、怕羞的城里学生竟拉起一位姑娘的手作为第一对舞伴翩然起舞。村民们打着口哨,热烈地呼叫着,为肖邦助兴。

跳完一轮舞,肖邦从一位老农手中接过提琴拉奏起来,那刚健、纯美、欢快的波兰舞曲旋律如同清泉般从肖邦纤细的手下涌流而出。肖邦在华沙参加过许多音乐会,也经常出入于贵族的沙龙进行演奏,但是,没有一次使他感到这样欢快、亲切,这样真挚、纯朴。

[最后人生]由于远离祖国和亲人,思乡之情和对祖国波兰前途的深刻担忧一直在折磨着肖邦,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愈,日渐恶化,稍一走动就虚汗如雨,弱不禁风。

一八四八年二月十六日,肖邦在巴黎举行了他最后一次音乐会。那天,音乐厅布满鲜花,音乐会的票在几天以前就已预售一空。

演出前,肖邦是被人用一顶轿子抬上后台的。虽然他已虚弱得难以支撑,但是那天晚上他的演奏依然是那么出色,扣人心弦,像他风华正茂时演奏得一样充满生气和诗意,优美而动人。

当他用尽全身力量弹出最后一个音符时,听众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了。肖邦把手指从琴键上移开,擦去额头上渗出的汗珠,慢慢从钢琴旁站起身来。

这时,静穆的音乐厅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向肖邦袭来。过度的辛苦和兴奋,肖邦只觉眼前金花飞闪,一切都在晃动,人们连忙把他搀扶下去。

音乐会的第二天,肖邦的病情就加重了:发烧,气喘,极度虚弱。给肖邦看病的医生感到这对一个重肺病患者不是一个好兆头。

而这时,正是一八四八年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之时。巴黎人民反对暴君、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烈火已熊熊点燃,肖邦躺在病床上,望着映在窗玻璃上的火光,倾听着远处枪炮轰鸣和大街上“自由万岁”的口号声。

没过多久,革命的烈火已蔓延到整个欧洲,人们奔走相告:柏林革命了,维也纳革命了,意大利米兰人民赶走了奥地利侵略者。密茨凯维奇正在组织波兰军团。

波兰的波兹南地区爆发了起义——病弱的肖邦听到这些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波兰祖国又有了希望。有的波兰同胞要回国去参加战斗了,肖邦感慨万分,不管医生怎样劝阻,他坚持要到车站上去为他的同胞送行。

从车站回来,心情的激动、行动的劳累使他严重的肺病进一步恶化了,他的心脏急剧地跳动,大口大口地喘息着。他在病痛中延缓了一年,一八四九年十月,三十八岁的“钢琴诗人”肖邦离开了人世。

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取出十八年前从波兰带来的银杯,把杯里保存了十八年的祖国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想念祖国,死了也要嗅着祖国泥土的芳香离去。

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又把他的心脏装在一个匣子里,从巴黎运回到波兰。赤子之心只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才能得到安息。

肖邦的心脏被安置在华沙的圣十字大教堂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波兰。

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波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把盛有肖邦心脏的匣子珍藏起来,使它免于遭受德国侵略者。

这篇散文以肖邦与故园的关系为线索,开篇紧扣题目,介绍肖邦故园的过去与现在,伟大的音乐艺术,又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文章最后又回到故园与肖邦音乐艺术的融合中,以二者融为一体作结,结构完整而严谨。

散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且生动形象。但是仔细读来,这种描写完全是为阐释音乐形象服务的,不少地方就是把音乐艺术转化成了文字艺术。例如第7自然段写故园一年四季的色彩变化,是为了表明“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文章最后一部分为了表现故园景色与肖邦音乐融为一体,对一年四季的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而描写用的主要手法是通感,几乎对每一景物的视觉、嗅觉形象,都用听觉形象来比喻。例如:“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等等,还有不少。这里,作者刻意用形象阐释景物和音乐艺术二者的融合,所以作者说:“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园、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

这里的“故居”已不再是具体的小屋,而是一个无形的、抽象的象征;“故园”也不再是实在的“故园”,它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肖邦故园因肖邦和肖邦音乐而举世闻名,作家伊瓦什凯维奇怀着对肖邦无限的崇敬之情游访了肖邦故园,这篇文他便以肖邦故园为切入点,描写了故园优美的自然景色,揭示肖邦音乐与故园及祖国的关系,表达了肖邦对故园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肖邦故园 (作者简介)Yiwashikaiweiqi 伊瓦什凯维奇,J. Jaros□aw Iwaszkiewicz (1894~1980) 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

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

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

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

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

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 (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

中短篇小说集以《新的爱情及其他短篇小说》(1946)、《老砖瓦厂》(1946)、《意大利短篇小说》(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说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说》(1960)、《关于狗、猫和魔鬼》(1968)等写得较为成功。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

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的生活。此外还著有关于肖邦和巴赫的评传等。

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张振辉) 简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

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

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

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教学理论选自《教育应是文化的传承》)整合的意识 现代教育中的课程是以分科设置为主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适应了社会分工的需要,有利于各科知识的专门化学习,但也导致了知识学习的孤立化。

肖邦故园 【学习目标】: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学习建议】: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2、资料链接: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

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

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春天:娇嫩温柔,轻盈明丽 使人联想起肖邦最温柔的曲子和轻盈的速奏。

夏天:成熟清丽,馥郁悠扬 使人回忆起了肖邦成熟的作品,那宛如船歌的琶音,f小调叙事曲和悠扬的旋律、清丽的歌声。

秋天:欢快喜悦,忧伤郁闷 使人理解了忧伤的鸣奏曲

冬天:纯白空旷,静寂孤独 使人联想起当年肖邦银铃般的音乐……

总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美丽的自然景物,并把它们与肖邦音乐自然融合在一起,写得如诗如歌,令人陶醉。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春光灿烂的季节里和你们相识,我是这次肖邦故园一日游的导游。我姓陈,你们可以称呼我为陈导。现在汽车就要开了,请旅客们排好队依次上车,并保管好自己携带的物品,带孩子一同游览的朋友,请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有什么疑问的可以来问我。

(一段时间后……)好了,每个人都已经就位了。现在,Let's go!

(汽车颠簸前进中……)(“吱——”的一声,汽车停下了)各位乘客注意了,现在汽车所停的地方是距肖邦故园200米的热那佐瓦沃拉大道,我们将从这里出发,步行到肖邦故园。当然,沿途的风光将会美不胜收。请游客们有序下车。

请随我这边走,我们现在所走的这条小径是通往肖邦故园的路径之一。两旁绿树成荫,百花怒放,而肖邦故园就在不远处。你们往那边瞧,那依稀可辨的曝露于阳光下的红色屋顶,正是肖邦幼时所住的屋子。那里曾有着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但经过历史的变迁,唯独那幢小屋得以幸存,真可谓是上天的庇佑啊!现在,让我们加快脚步,向肖邦故园,前进!

(故园入口处)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抵达肖邦故居的入口处,请你们跟我这边走,肖邦故园的占地面积不大,近500平方米,肖邦的小屋远离通衢大道,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深处,而四周的景致也是变幻莫测的。时值温暖的春日,丁香怒放,栗树发芽,樱瓣绚丽;而在夏季,水面会开满白色和黄色的睡莲;秋天的时候,遍地金黄,雾缭烟绕;冬季则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晶莹剔透。不论哪个季节来此,都别有一番风味。

肖邦,全名为弗雷德里克·肖邦,是浪漫乐派的著名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肖邦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

肖邦1830年就到法国定居。虽然他在波兰居住的时间不长,但对波兰却包含了深沉的感情,经常跟他的妹妹一同探望故里。肖邦的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再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他成了那些客居他乡、飘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它已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敬仰和膜拜。肖邦的故园,正是肖邦音乐的不竭源泉,它喷射着金光,照耀着每个前来观赏的人的心膛。

现在,让我们轻轻地踏进小屋,观赏幼时肖邦的家的样子,聆听那鲜明的练习曲,温柔的圆舞曲,戏剧性的谐谑曲,欢快的玛祖卡曲,深沉的夜曲。请注意,要轻轻的,安静一些,那么你会发现,肖邦正在天空的一隅,注视着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