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古代的12点怎么说

古代的12点怎么说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古代中午12点是午时,又名日中、日正、中午等;晚上12点是子时,又称为三更、夜半、子夜、中夜。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中午12点是午正,晚上12点就是子正。

配合古代用漏壶计时的单位“刻”,中午12点相当于午时四刻,晚上12点是子时四刻。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老册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四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 57.6分。

古代的12点怎么说

扩展资料:

古代是通过日晷与漏壶计时的,普通人家当然是没有这些的,旧时夜间每到一更,由更夫巡夜打梆子或敲锣报时。打更是古伍兄代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提醒人们现在是什么时候(时间)。

旧时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19点-21点,戌时一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21点-23点,亥时二更,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23点-1点, 子时三更,平安无事;

1点-3点, 丑时四更,天腔含袭寒地冻;

3点-5点, 寅时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更夫(职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打更 (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