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最早出现于什么史料中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阴山,似莽莽巨龙横亘在内蒙古中部,东西绵延1200余公里。阴山不仅是我国内外流域重要分界线,也是农耕区域和游牧区域的分界线。阴山这一名称由来渗春已久,早在2000多年前,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提及这一地名,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司马迁写道:(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时在赵武灵王26年(公元前300年),这大概是阴山之名首次亮相历史舞台。历史上阴山作为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天然屏障,一直是双方争夺的焦点,秦汉和匈奴、北魏和柔然、隋唐和突厥之争都以阴山为主战场。在诗人们的笔下,吟咏阴山的诗作也就自然而然地充满了慷慨悲凉、肃杀凄伤的气味。 在《饮马长城窟》这一汉乐府旧题下,晋代诗人陆机以汉武帝出兵阴山反击匈奴的历史题材为背景,写出了“驱马陟阴山,山高马不前。往问阴山侯,劲虏在燕然”的诗句,该诗反映了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出征将士立功报国的精神抱负。唐太宗李世民半生戎马未离鞍、征鞭直指过阴山。他在《饮马长丛拆耐城窟》这一诗题下咏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塞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真切描摹了塞外壮阔的自然景象,表现出帝王诗人扫灭狼烟一统天下的雄才大略。 《出塞》《入塞》《塞下》诸曲,当是古代诗人吟咏的乐府旧题主题曲。隋朝开国功臣、诗人杨素在《出塞》诗中咏道:“树塞偏易古,草衰恒不春。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隋朝另一位诗人虞世基在和杨素的《出塞》诗中写道:“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征兵广武至,候骑队山归。”两诗抒写了边塞的征戍生活,正是隋王朝和突厥阴山争夺战在诗歌中的真实反映。 唐朝国威远布,诗歌繁荣,边塞诗卓尔不群,自成一派,阴山诗代有佳作传世。秦韬玉《塞下》诗云:“到处人皆著战袍,席萁风紧马蹄劳。黑山霜重弓添硬,青冢沙平月更高。大野几重开雪岭,长河无限旧云涛。凤林关外皆唐土,何日陈兵戍不毛。”栖白《边思》诗云:“西北黄云暮,声声画角愁。阴山一夜雨,白草四郊秋。乱雁鸣寒渡,飞沙入废楼。何时番色尽,此地见芳洲?”雍陶在《赠金河戍客》诗中写道:“惯猎金河路,曾逢雪不迷。射雕青冢北,走马黑山西。戍远旌幡少,年深帐幕低。酬恩须尽敌,休说梦中闺。”另有无名氏之《胡笳曲》云:“月明星稀霜满野,毡车夜宿阴山下。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感慨时无良将,边防不修,为忧时忧国之作。唐人边塞诗作当以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为最。此诗是作者最负盛名的诗篇,被后人推崇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上述这些诗作给后人留下了唐代阴山地区边地风光的真实记录。 宋辽时期,宋辖境不及阴山。但是有北宋诗人、集贤院学士刘敞出使辽朝经阴山时所作《阴山》一诗,为人们展示了宋辽时阴山的奇险和行路之艰难。诗云:“阴山天下险,鸟道上棱层。抱石千年树,悬崖万丈冰。悲歌愁倚剑,侧步怯扶绳。更觉长安远,朝光午未升。”辽朝中京留守赵延寿有《北廷感赋》一诗描述契丹族冬捺钵于阴山的情景:“黄沙风卷半空抛,云重阴山雪满郊。探水人回移帐就,射雕箭落著弓抄。鸟逢霜果饥还啄,马渡冰河渴自刨。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 金元时期,阴山称天山,并且设有净州天山县,元代诗人、文学家马祖常其先即为净州天山县人。元初,辽朝贵族后裔耶律楚材受到成吉思汗和窝阔台重用,在朝中任事近30年,官至中书令,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诗人,他曾经数次过往天山,为后人留下不少有关天山的优美诗篇。如“憩马居延酒半醺,寂寥寒馆变春温。未能鹏翼腾溟海,不得鸿音过雁门。千里云烟青冢暗,一天风雪黑山昏,天涯幸遇知音士,子细论文共一尊”(《过天山周敬之席上和人韵》)“说与沙城刘子春,湛然垂老酷思君。同游青冢秋将尽,共饮天山酒半醺。茧纸题诗熟炼字,毡庐谈道细论文。御并五年回首真如梦,衰草寒烟正断魂”(《寄移剌子春》)。其他如“青冢路遥人去少,黑山寒重雁来多”“朝云雁唳天山外,残日猿悲黑水滨”“瀚海路难人去少,天山雪重雁飞稀”“一鞭羸弱渡天山,偶到云川暂解鞍”等,亦堪称吟咏阴山之佳句。元朝翰林学士王恽有咏元帝秋猎之作云:“千里阴山骑四周,休夸西伯渭滨游。今年较猎饶常岁,一色天狼四十头。”由引可见,元代阴山仍然是帝王狩猎的重要场所。 明朝时阴山已经成为口外之地,朝廷鞭长莫及,诗人咏阴山之作较少,有明神宗时吏部侍郎冯琦咏《三娘子画像》诗值得一读。该诗用寥寥数笔勾勒出阴山下蒙古族娘子军飒爽英姿的壮美画面,赞扬三娘子维护民族友好关系的超凡举措。诗云:“红妆一队阴山下,乱点酡酥醉朔野。塞外争传娘子军,边头不牧乌孙马”。 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举人钱良择随内大臣索额图出使俄罗斯,经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作《登归化城纳凉望阴山》:“远衬孤城叠翠浮,大荒形胜此山留。半天高截来鸿路,万古寒凝战士愁。对面石欹蹲怪兽,荡胸云出奋潜虬。斜阳屏障苍茫里,有客披襟独倚楼”。写尽大青山的险峻。清代诗人余正酉有《出塞绝句》二首状写阴山风光和临边游感,也可一读:“朔风猎猎透征衣,枯草惊沙卷地飞。去去天山吊青冢,此行端只为明妃。”“大漠天低四野园,黄沙千里绝人烟。此生梦断封侯想,也到阴山敕勒川”。 历史上的阴山并非经常处在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战云笼罩之下,诗人吟咏的对象也并非总是和荒凉、凄苦、哀怨交织在一起,各民族和平相处始终是历史的主旋律,歌咏和平安宁的边塞诗作也不在少数。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首民歌用白描手法,出色描绘出阴山脚下苍茫辽阔的草原上水草丰美、牛羊满野的一派和谐景象。后人对此民歌评价极高,金代诗人元好问论此民歌曰:“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评价为:“莽莽而来,自然高古。”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的《敕勒歌》的确是历代诗人吟咏阴山之极品之作,千百年来,一股英雄之气始终经久不息地回旋激荡在阴山和阴山的诗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