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启仁的生平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动作音乐的创造者更燃穗是话题人物:生在香港长在美国,1997年才第一次来内地;曾是知名外科医生,退休后专心文化领域;与前任太太离婚的消息被媒体热炒。这位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罗启仁,讲述了动作音乐剧的故事。 1997年,罗启仁第一次来到中国内地,长期醉心于文化艺术的他,一到内地就迫不及待地扎进各种剧院。4个月时间,让他对中国的舞台艺术又赞叹,又遗憾。赞叹的是,无论什么演出,都能够发现中国在动作方面的优势。杂技、京剧、舞蹈、体操……都有极高难度的表演。中国演员基本功极为扎实,这在国外很少见。
但遗憾的是,中国的舞台演出形式仍然古老,给人感觉总是缓慢的、悲剧性的,缺乏视觉冲击力。“利用人体技巧这种元素,来推动有影响力的传统故事,中国各个制作单位都没有有效地做到。”
罗启仁从中看到了中国演出市场的巨大潜力。他认为,无论是“太现代”的幽默表演和通俗歌唱,还是“太传统”的京剧或民歌,都很难吸引外国观众。“从动作方面推动中国文化历史是最有效的。”
一个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给罗启仁出主意:“不如你用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做一个舞台剧吧。有在天地间打仗的情节,芦含可以设计出很多舞蹈、武打。”罗启仁想,这个故事在中国很有名,中国情人节的故事,外国人也好懂,立刻拍板。
2002年,第一部动作音乐剧《天地七月情》出炉,在北京演出。这台音乐剧融合了中国传统舞蹈、杂技、京剧、变脸、武术、歌唱多种艺术形式,但当时并没有立刻被接受。罗启仁回忆说,不少人批评它为不伦不类的“杂碎”。但奇怪的是,从那以后大家都开始模仿,把舞蹈、京剧、杂技,甚至魔术融合在一起。 《天地七月情》之后,罗启仁又抛出了《兵马俑》。舞台上,一时山崩地裂,一时烟雾弥漫,台上的农民都被石头撞晕……这台剧动用了国内顶尖的歌舞团、杂技团和武术队员,运用了杂技、功夫、美声、琵琶演奏以及打击乐、秦腔等各种艺术形式。《兵马俑》在海外市场上演时,好评如潮。温哥华《太阳报》写道:“服饰华丽……功夫动作快如闪电,令人瞠目结舌……美不胜收。”
然而,《兵马俑》在北京的北展剧场上演时,却被不少观众批评“不尊重历史”。其实,罗启仁的多部音乐剧都有类似的际遇:在海外深受好评,但“回家”演出时往往引发巨大的争议。像《大唐贵妃》中的肉色紧身衣、肚兜、蕾丝裤,就被观众批评造型太“情色”。
对于海内外风评的反差,罗启仁从不避讳,他始终强调对西方观众口味的重视,因为他在创制动作音乐剧之初,就把“在海外推广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舞台演出”作为宗旨。
罗启仁至今已经创作了7部动作音乐剧,每部都取得了令他鼓舞的反响。至今,7部作品在全球各大剧场上演了500多场。谈到自己在海外演出的成功经验,罗启仁说,“想通过中国的舞台技巧来达到国际性的效果,就必须要由懂外国市场的人来操作。”
作为美籍华人,罗启仁深刻地了解西方观众能接受什么样的作品。
他当初选择秦始皇故事的理由很简单,秦始皇对整个中国历史和文化有很重要的作用,戏剧冲突很好设计,宫廷服装也很华丽。而用“兵马俑”做剧名则是因为知名度,“哪怕对中国只了解一点点的外国人都知道兵马俑,不需要过多解释。”
更重要的是,必须熟悉外国的舞台运作模式。譬如,外国舞台大都受工会控制,如果演出组织方无法与工会达成协议皮哗卜,他们会经常出难题,使得演出成本上升,或者影响演出效果。罗启仁说,他自己是温哥华大剧院的老板,近水楼台,可以为舞台剧提供任何想要的效果。
罗启仁所创作的7部动作舞台剧,非常注意吸收国外音乐剧的经验,并对其加以改造。西方音乐剧中的演员通常既歌且舞,但《兵马俑》等动作音乐剧中,舞者不唱歌,歌者不跳舞,只需做好自己的专业。由穿插于各场的歌者,唱出剧中人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