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和拟话本的区别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拟话本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应用这一名称,指的是宋元时代产生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认为它们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学术著作应用拟话本这一名称,专指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即鲁迅称判中之为“拟宋市人小说”的作品,如《三言》中的部分小说,以及《二拍》、《西湖二集》、《清夜钟》、《石点头掘伍山》、《醉醒石》、《幻影》等。这表明拟话本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拟话本”这种文学形式主要繁荣于宋朝话本 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话本起源于中国唐代人的说话,也称作话。话本在宋代逐渐盛行,开始有刻本流传。话本一般指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人的底本,但皮影戏、杂剧和诸宫调的底本,也称作话本。后来还有人把明清人摹拟话本而写的短篇白话小说也称为话本。又有人只把小说家的底本称作话本。话本多数以叙说为主,中间穿橘前插一些诗词,也有以唱词为主的。明代人则称为评话或词话。元代以前的话本留存不多,讲史家的话本一般称作平话,小说家的话本多称作小说,还有称作诗话的。话本本来是说话人演讲故事的底本,往往只是略具梗概的提要,编印成书,就成为一种通俗读物,形成一种特殊的体裁和风格,代表中国白话小说的一个发展阶段。明清人模仿话本体裁而写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近人称为拟话本;讲史类的作品则称为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