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瑜的人物事件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982年,18岁的姜瑜考入素有“外交官摇篮”之称的外交学院,学制五年。这一年,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针对勃列日涅夫讲话,发表了一次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此后,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成为外交部的惯例。
时隔20余年,曾给姜瑜上过课的老师大多已记不清她当时的样子。英语系系主任范守义教授曾是姜瑜的英语精读课老师,范老师关于姜瑜的记忆只有“很用功”三字。不过姜瑜给英语系副教授宋爱授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他评价姜瑜很有教养。宋老师还记得,姜瑜比较消瘦,似乎体质并不是很好。
于丹翎比姜瑜高一届,她说,姜瑜的成绩不错,是女生中比较突出的一个。而且,“在那个时代的那个年龄的孩子里,她显得比较稳重,理性,稳稳当当”。
进入外交学院那一刻其实也就大致划定了姜瑜未来的方向。1987年毕业后,姜瑜被分配到北京外交人员服务中心,这里专为外国驻华机构提供服务。这一年,中国外交舞台上出现第一位女发言人——李金华。不过,李金华告诉记者,其实发言人更早能追溯到乔冠华的夫人龚澎——延安时期,她已经是发言人,解放后,又多次以新闻发谈碧言人身份跟随周恩来、陈毅出访,曾任外交部情报司(新闻司前身)司长。
李金华之后,直到1990年才出现了第二位女发言人———范慧娟。不过,要说影响力最大的女发言人,当属1999年登台的章启月,而姜瑜是她们之后的第四位女发言人。 除了在外交人员服务局的最初四年,无论是在外交部新闻司,抑或联合国还是香港,姜瑜的大部分工作和新闻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对于姜瑜成为新的发言人,前APEC高官王嵎生评价她是“行伍出身,靠真才实学”。而且,由于长期与媒体打交道,她的待人接物也给外国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姜瑜则是外国记者新闻中的首任主任。《亚洲周刊》 (英文版)的特派记者郑天任回忆说,姜瑜会主动询问他,在北京生活习不习惯,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忙,需要外交部提供什么服务。“她为人善良,说话客气,素质很好。”
新加坡《联合早报》戴庆成对此也有同感。戴庆成是在姜瑜被派驻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后认识她的。他记得2004年的时候,外交部驻港公署曾经邀请新加坡媒体参加一个餐会,那时负责在门口迎接的就是姜瑜。她很有礼貌,而且也很会应变,席间但凡有冷场,总是姜瑜慧侍败出来调节气氛前颤。
戴庆成还特别提到了姜瑜的业务能力———她记得见过的每一个记者的名字;会事先做很多功课,才会跟记者谈话;主动参加一些外交论坛,认真听,记笔记。而且,负责处理公署对外新闻的姜瑜“发稿的速度很快”,经常是驻港特派员刚发表完讲话,新闻稿就已经传真到了报社。戴庆成觉得电视上的姜瑜比平时略显“严肃”。他告诉记者,姜瑜私下里很“健谈”,丝毫“没有官调”。这一点其实也是姜瑜给许多境内外记者留下的印象。 一位老外交官认为,外交部发言人是中国外交政策在新闻界的代言人,是沟通国际媒体的桥梁,通过充分阐述中国的外交政策,让世界正确地认识中国。而在郑天任眼里,“入世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在世界舆论圈里,必须有中国的声音,外交部发言人将发出这个声音。”或许正因为新闻发言人的特殊角色,这个新工作颇让姜瑜紧张了好一阵子。
日本共同社记者斋藤真记得,在不久前刘建超主持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很偶然地见到姜瑜。斋藤觉得,那一次很可能是姜瑜在登台前的热身。为了第一次登台,姜瑜进行了大量的准备。除了熟悉前几任发言人的主持风格外,姜瑜还曾在新闻发布大厅多次演练,让同事扮作外国记者对她提问。
而且,姜瑜重新“像一个学生一样”查阅了大量材料,仅背景资料就有厚厚的一大本。由于上一次世界杯的时候,刘建超被问了许多关于世界杯的事情。尽管她不是球迷,但还是准备了有关世界杯的问题。了解姜瑜的人介绍说,“姜瑜是个很清雅、淡泊的人,皮肤很好,不爱化妆。”得知她可能出任发言人后,很多朋友、记者都曾在穿衣、化妆上给她提些建议,但姜瑜说,“这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口径。”
2003年6月13日下午,姜瑜面带微笑,从侧面走上发言台,身着白色西服上装、黑色长裤,戴着无框眼镜。“各位下午好!我叫姜瑜,是外交部发言人。我愿意在今后的工作中与大家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然后,她开始接受提问,开始她作为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