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泰国鬼片邪降2里面说的三眼大神是指湿婆吗?

泰国鬼片邪降2里面说的三眼大神是指湿婆吗?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泰国鬼片邪降2里面说的三眼大神是指湿婆吗?

梵天、湿婆和毗湿奴并称印度教三大神。其中的湿婆常称毁灭之神和宇宙解体之神,又是善修瑜伽的瑜伽之王和苦行之神、愤怒之神,以及娴于宇宙之舞的舞王。他的形象常常为身涂白灰,三眼四面(或五面),第三只眼长在额心。长长的头发在顶上盘结成角的样子,一弯新月像发饰般挂在这角样的头发上。盘绕在黑色脖子上的是一条蛇。他常常趺坐在虎皮之上,眼睛半闭,作入定状。他的衣服用虎皮、鹿皮或象皮做成,一只髑髅做成的花环挂在颈间。他的坐骑是公牛难底,武器是一柄三叉戟。其四臂四手,常持弓、箭、剑(或投枪)、盾、鼓(中有细腰,形如沙漏)、战斧、法螺、一端饰有髑髅的仙杖或捕捉敌手用的绳索等。有时他又会抓住后腿,手举一鹿(或羚羊)。典型的安排常是右手持斧,左手擎鹿;另一右手前伸,作施无畏印(abhaya),左手略垂,作与愿印(varada)。佛教文献多称他大自在天,所绘形象与传统印度教的说法大同小异。《十二天供仪轨》:“伊舍那天旧云魔醯首罗天,亦云大自在天,乘黄丰牛,左手持劫波杯盛血,右手持三戟创(疑为剑),浅青肉色,三目忿怒,二牙上出,髑髅为璎珞,头冠中有二仰月,二天女持花。印相者,右手作拳,安腰右;左手五指直竖相著,地水二指屈中节,火风空三指各少相去即成。”(《大正藏》卷二十一,页三八六上)按,伊舍那即 Isana。据印度教神话传说,梵天欲求一子,入定冥思后,一青色皮肤的男童现于其膝。男童哭乞名字,梵天给他一名楼陀罗,嘱他不要再哭。男童又哭七次,梵天只好又给他七个名字,Isana 即为其一。(见Visnu Purana 1. 8. 1-6)魔醯首罗即 mahesvara,为湿婆的主要名号之一。劫波杯原文 kapala,意为杯、盘,常用来称游方者的乞食钵,亦有髑髅之意。地水火风空分别为从小指到拇指的名称,所成手印似是施唤轮迅无畏印。惟所述可能左右颠倒,因为现存的湿婆像中确有左手叉腰,右手作施无畏印的(见艾恩斯著,孙士海、王镛译《印度神话》图版第36)。丰牛下文还会提到。)作为舞王,湿婆腰围虎皮,一脚踩卧地无知魔怪,一脚抬起,准备踏出另一舞步。四手中一持鼓,一持火(或三叉戟),第三手在右,作施无畏印,第四手下垂,似在指抬起的一脚。舞王湿婆很少作为崇拜对象。真正受到广泛崇拜的,是他的象征物林伽。�  ��居印三十余年的法国天主教传教士迪布瓦(1765~1848)曾说:“湿婆的传说,像其他印度教神明的传说一样,实由极尽铺张的寓言故事编织而成。”(Abbe J.A. Dubois, Hindu Manners, Customs and Ceremonies, p.710, Rupa & Co, New Dlhi, 1994.)他的传教工作虽然不算成功,但是他对印度本土宗教文化的观察和了解,却称得上细致而深入。印度人自古善说故事,且常于曲尽情节之后,予人以事理教训。围绕湿婆的大量故事亦不例外,只不过其宗教和哲学意味更加浓厚。�  ��湿婆第三只眼的诞生故事就是如此,这只眼睛能够放出足以焚毁世上一切的神火。故事说,湿婆在大雪山修炼苦行,周围花香鸟语,人神共聚,歌舞游戏,一派繁荣。这时他的妻子雪山之女款款来到。她想开个玩笑,便从后面蒙住了他的眼睛。霎时间,世界陷入了黑暗,众生个个恐怖。然而,只一刹那,到处又大放光明,原来有一道强烈的光芒从湿婆的额头放射出来。在他的前额上,和此出现了第三只眼。这只眼燃烧着烛天大火,烈焰飞腾,上摩云霄,光芒四射,亮过闪电,其情其景,宛若十二个太阳同时并出,又如劫末之火,吞噬一切。整座山岭似乎就要葬送在熊熊烈火之中了。雪山之女大为惶恐,忙向湿婆求情。湿婆对雪山投去同情的一瞥,顷刻间,一切又都恢复了原状。他向妻子解释,为拯救落入黑暗的世上众生,他生出了第三只眼。(Anusasanaparvan 127.26-45.)然而故事显然也暗示了,它同样能够在必要时摧毁世界。毕竟,在三大神中,湿婆主司毁灭。湿婆的毁灭之力来自他的瑜伽功和苦行力。作为苦行者趺坐入定于大雪山间,正是常见的湿婆形象。�  ��即使是湿婆的毁灭行为,在印度教看来,也不是使固有的一切简单消失。它不是消极的纯粹否定。湿婆毁灭的目的,在于使已经紊乱的宇桐空宙秩序得以恢复和重建。他要破坏的,是已经变得充满无知、贪欲和邪恶的世界,那里到处是对于虚假幻象的执著。他要消除的,是不和谐和不完满。他甚至要把与之相关的一切,包括对于旧有存在的记忆,全都连根铲除。因为它们已经构成神人交往的障碍,阻碍了人的神性发展,使之趋于堕落。为此必须重整宇宙秩序,以保证人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获得不断的精神进步。所以,湿婆带来的宇宙解体,实际上意味着重振和新生。当一劫之末来到的时候,宇宙必须毁灭。此时湿婆放出犹如一千个太阳同时升起的无边劫火,将存在的一切吞噬而去。�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印度教称,湿婆固为破坏之神,但又不仅为破坏之神;他同时也是创生之神。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他以林伽为象征物。梵语林伽意为特征、标志,往往特指生殖力的象征,并具体化为男根形象。《摩诃婆罗多》和往世书皆有神根显灵的故事:梵天和毗湿奴正在无边的宇宙间为谁应享有统治权而争吵,忽然出现一个火柱。梵天立刻化作神鹅,以思想的速度向上飞去,寻其末尾;毗湿奴变作身躯巨大如弥卢山的公猪潜向下方,究其始端。一千年后,二者精疲力竭,无功而返。此时湿婆从火林伽中显现,两神折服。(湿婆为化解梵天和毗湿奴之间的纷争而化现为火林伽的故事详见Linga-purana 17. 6-55.,或〖WT6BX〗Siva-purana, Vidyesvara-samhita 7. 2-30.,内容大同小异。林伽起源另说见Siva-purana, Kotirudra Samhita 12. 8-52.,略谓,在陀卢婆那净修林中住着湿婆的崇拜者。一天,趁众婆罗门外出拾柴不在,湿婆赤身裸体来到林中,手把阳具,举动轻佻。婆罗门的妻子们非常惊恐,另外的女人则上前拉扯湿婆。婆罗门回来,未能认出来者是谁,遂指责他违背吠陀教导,诅咒他男根落地。诅咒果然生效,但湿婆的男根落地后即成火柱,无论天堂、地狱、人间,到处奔跑,酿成火灾。婆罗门无法,只好请教梵天。梵天告诉他们,只要雪山神女肯化作女阴形象,湿婆男根就会静止下来。后神女接受陈请,在举行若干仪节后,湿婆之根便静植在女阴形象之上。此即至今遍见于印度湿婆神庙阴阳合体的林伽式样。〖ZW)〗林伽出现,并与女阴形象合体,同受崇拜的故事,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湿婆的创造功能。林伽崇拜盛行之后,其流行之广,影响之力,除了吉祥语“�”(“�”即梵语OM。印度教认为它代表着人对于无上存在的庄严而又虔诚的吁求,乃是一切祷词和经咒的根本,意义十分神秘,能够与人福祉。它也因此成为很多印度教徒冥思参悟的对象。作为本质,它被说成是宇宙一切赖以起源和毁灭的音节;作为无限,过去、现在和未来统统包容在这一声音之中。据说,发出这一声音,可以把握所有的存在和非存在;冥想它,可以满足一切要求,以至达到解脱。),再无其他能比。�但是,湿婆的信仰者仍不以湿婆兼擅毁灭和创造双重功事为满足。他们认为,他不仅是一切众生的起源,并且作为灵魂,也存在于众生之中。此外,舞王湿婆所跳的,是在宇宙存在全过程中始终不停的宇宙之舞。这意味着,在宇宙重建完成,到下一次复归毁灭以前的整个时期之内,湿婆并不是袖手一旁,无所事事的。他以他舞蹈的节奏与和谐,赋予整个宇宙以秩序和条理,保证了上至天体,下至众生在内的所有存在物的合理运动,而正是在这样的运动之上,建立着宇宙整体的微妙平衡。湿婆参与世事,无疑会以慈愍为怀。下面的救世故事,显然意在强调湿婆存在,预闻世事的必要。�  ��拯救世界的故事当以湿婆唤作“青颈”的得名始末最为典型。当初众神和阿修罗为求甘露而搅乳海。他们用曼陀罗山做搅棍,蛇王婆苏吉做搅绳,从大海中搅出了月亮、宝石、神马、巨象、宝树、天女、如意神牛苏罗皮、医神檀文陀梨和甘露等十四种宝,但最初出现的却是剧毒药迦罗拘吒。迦罗拘吒足以使世界化为灰烬。众神胆破,阿修罗亦四散奔逃。梵天率众神向湿婆求救,湿婆遂将毒药放入自己口中。雪山神女大为惊恐,一把掐住他的喉咙,企图阻止毒液下注。与此同时,毗湿奴也伸手堵住了他的嘴,以避免毒药外泻。结果,迦罗拘吒留在喉间,将湿婆的脖子烧成了青色。(故事见Bhagavata Purana 7, 8,以及其他多种往世书和两大史诗,内容仅繁简有异。使湿婆脖颈变色的还有其他解释,如说湿婆在破坏了岳父陀刹的祭祀之后,他的三叉戟击中了仙人那罗延。后者掐住他的脖子,使它变黑,湿婆亦得名“黑颈”(Sitikantha)。另,湿婆还自称“福颈”(Srikantha,见《摩诃婆罗多·教诫篇》 128.8),因为因陀罗神为夺取他的财富,投来金刚杵,烧坏了它。《摩诃婆罗多》精校本编者认为,根据上下文,所谓福颈也可理解为即是青颈(Nilakantha)。)作为清凉之物,减轻灼烧之苦,他得到了月亮。此后,新月便装饰在他的头上。�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救世故事,讲述湿婆接住了自天而降的恒河。恒河原是众山之王喜马拉雅的女儿,后被众神接上了天国。甘蔗族国王萨竭罗的六万个儿子无法无天,在惹怒仙人迦毗罗后,被他双眼放出的神光烧成了灰烬。萨竭罗的四世孙跋吉罗陀按照预言请求恒河下凡,洗净六万祖先的灵魂。恒河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担心自己的滔滔洪流会淹没大地。于是跋吉罗陀坚持修炼苦行,谋得湿婆的欢心,使他许诺在恒河下凡时将她接住。届时,恒河下注,奔腾咆哮,举世惊骇,而湿婆则趺坐入定,用自己的头准确地接住了她。恒河在湿婆头顶盘结的长发间冲撞七年,始终找不到出口。(印度教理论家认为这表示了世界的巨大和世事的复杂。)最后,湿婆分恒河为七派,将她摇落大地。它们三条向东,三条向西,一条随跋吉罗陀而去。恒河的七条支流由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