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二喜一惧

二喜一惧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二喜一惧

唐太宗“二喜一惧” 在《资治枣山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贞观十五年九月,唐太宗对大臣说:“朕有二喜一惧,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欠服,边鄙天虞,二喜也。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此一惧也。”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可谓“国泰民安”。但唐手孙太宗却“居于安而思乎危”,正是这种可贵的居安思危精神,才使得唐太宗殚精竭虑,施政爱民,使唐初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太宗辨弓” 《资治通鉴》中载:贞观元年四月,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说:“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背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凳薯中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唐太宗年轻时南征北战,以弓矢定四方,自以为“辨之精”,得良弓。殊不知他仅仅看了外表,只注重了“弓劲”,而忽略了制作弓箭木材的脉理,所以十数弓“皆非良材”。他并没有停留在对弓箭良优的辨析上,而是推而广之,把这件小事联系到治国安邦上。认为“识一弓尚如此,况天下之务”。于是“数廷见”大臣,“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现在我们的一些干部,在学习上、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像“太宗辨弓”一样的情况。在学习上,自以为学历在手或自己理论水平不错,已经是“老革命”了。对待学习不求甚解,敷衍了事,只学一些皮毛,并没有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基础和理论水平。在工作中,不做调查研究,仅停留在听汇报、看简报、写材料上,而没有真正深入基层,实际调查,往往得出失之偏颇的结论,对工作造成一定的损失。希望这些干部以“太宗辨弓”为鉴,认真反省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像唐太宗一样虚心听取意见,注重实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