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存在与发展,都应该甚或必须有一面镜子。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子的重要性,不证自明。 胡锦涛总书记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的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强调“八荣八耻”,旗帜鲜明的表述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辨是非,明荣辱,分善恶,别美丑,睁旅为我们的荣辱观树起了一面新的镜子。以斯为镜,可以知荣明耻。 回望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管子学派就提出了“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荣辱观,并上升到国家盛衰兴亡的高度。到了宋代,又有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的“八德”,并逐渐演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内容。这些在千年文明史中积淀的高尚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一直都是维系我们民族荣辱与共、锐意进取的精神力量。 还看今朝,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百姓小康,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昌盛,国力蒸蒸日上。但,当我们理性地审视当下中国的社会生活时,我们也看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在社会道德上出现了道德滑坡:权力滥用、信用缺失、损人利己、见利忘义、铺张浪费等一些与社会主义道德文明不相协调的现象像野草般疯长、泛滥,更有少数人以违法乱纪、挥霍浪费、骄奢淫逸来显示其拥有的特权与显赫地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正在侵害着社会机体,腐蚀着人们的灵魂。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族复兴的追寻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内在阻滞力量。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是道德规范上的认识混淆不清,模棱两可,致使人们的荣辱观发生了某些畸变与偏差,造成了泾渭不明,香臭不分,人心失古,行为失范。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站在时代的基点上,着眼于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在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础上,进一步廓清了是非荣辱界限,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为我们的荣耻树起了一面新的镜子,对全球化大背景下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而言,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斯为镜,可以知荣明耻。从个人来讲,我们需要把“八荣八耻”作为自己的道德遵循,以此规范言行,砥砺精神;就民族和国家而言,我们需要把“八荣八耻”与整个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形成中华民族应有的精神风貌。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唐太宗)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弯悉。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埋早乎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