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资料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从余杭到涿郡要依次经过七段运河:
(1)江南运河;
(2)里运河;
(3)中运河;
(4)鲁运河;
(5)南运河;
(6)北运河;
(7)通惠河。
流经浙江、江苏、山东、天津、河北、北京六省和直辖市。
流经杭州、镇江、清江、扬州、台儿庄、临清、苏州、嘉兴、宣城、淮安、徐州、聊城、济宁、德州、沧州、天津、通州、北京等18个市区。
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我省宿州境内的隋唐大运河,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抢救性发掘,目前已经结束。此次发掘累计考古钻探面积2万多平方米,发掘遗址面积600平方米,清理发掘水井4眼、墓葬1座、灰坑1个,出土各类文物标本1400余件。昨日上午10时,精选的500余件隋唐大运河出土文物,在宿州市首次盛大集中展出,面对如此丰富的考古成果,来自全省各地的众多专家,纷纷称奇。运河结构重见天日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介绍,此次发掘的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开挖的真正的隋唐大运河流经宿州境内的一小段遗址,位于宿州市西关商业步行街建设工地。为了完整科学地解剖古运河在宿州境内的结构,考古人员在发掘地点选择遗迹较多的地段作了一个横段面,经发掘得知,该段古运河河口宽32.65米,河底宽近20米,深5米,河口南高北低,南端高出北端近1米;随后在河道内发掘出许多珍贵的文物,从河道的堆积情况看,基本上反映了河道开凿、使用和废弃的年代,同时首次掌握了运河河床剖面的一手资料,弄清了运河宽度及河床基本结构,基本掌握了运河开凿技术、疏浚和使用等信息。名窑瓷再现当年繁华
据介绍,此次隋唐大运河宿州段首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种类多、数量大,囊括了瓷器、陶器、铜器、铁器、骨器、石器、琉璃器、玉器和动物骨骼等,包括碗、盏盘等生活用具;健身球、围棋等文娱用具;钗、粉盒、水晶坠等装饰用具和医类用具、瓷制玩用品,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其中瓷器占出土文物总数85%左右。经过初步整理,这些瓷器归属窑口,有淮南寿州窑、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建窑、湖南岳州窑、河南巩县窑、钧窑、陕西耀州窑、河北邢窑、定窑、瓷州窑等二十多个名窑。其涉及窑口之众多,数量之大,器类之丰,实属罕见。尤其是北宋磁州窑的珍珠地花卉白釉钵,北宋定窑花口瓜棱腹小底青白瓷瓶,唐代巩县窑的绞胎枕、三彩枕、陶塑说唱俑等造型典雅、工艺精湛,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其中还出土了许多唐宋时期的瓷塑人物、动物、玩具,都别具一格,耐人玩味。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个唐代的“捶丸”引起了有关考古专家的注意,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安徽站副站长、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李广宁说,“这就是最古老的高尔夫球,早在唐代我们的祖先就是用木制工具打球,就像现在的高尔夫球”。考古发掘意义重大
专家介绍,此次发掘隋唐大运河遗址已是第二次,第一次是1999年隋唐大运河濉溪段首次考古发掘,并成为当年“国内十大考古发现”。此次唐宋时期的20多个窑口瓷器在我省运河遗址大规模集中出土,这进一步说明我国在当时制瓷业十分发达,不仅产量大、品类多,且质量高、制瓷工艺技术多样。在发掘的600平方米河床内就出土数以百万计瓷片,也充分说明了隋唐大运河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为隋、唐、宋各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奠定基础,且直接左右隋、唐、宋三代商贸活动,及官方和民间商品的交流、运输;通过这次发掘,反映出隋唐大运河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是当时隋、唐、宋各时代的缩影,对研究中国漕运史、商贸史、陶瓷史以及隋、唐、宋的兴衰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大运河(Grand Canal)亦作Ta Yun-ho或Da Yunhe。
中国东部平原上的古代伟大工程。北起北京,南到浙江杭州,故又名京杭运河。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4省2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元代以前通钱塘江,现仅通至杭州)。全长1747公里。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筑邗江城,并掘邗沟,沟通江淮水道。隋大业元年(605)拓宽开深山阳渎(今里运河),又开通济渠,连结洛、黄、汴、泗诸水达于淮河。大业六年(610)拓宽浚深江南运河以达杭州。同时由洛阳附近凿永济渠通卫河,经临清转今天津,全线沟通,长约2,700公里。元朝定都北京(当时称大都),自公元1283年起以10年时间先后挖通济州河、会通河,并建设闸坝,渠化河道,航程缩短为1,794公里。就是今大运河的前身。
现在的大运河分8段︰北京到通县称通惠河;通县到天津称北运河;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或卫运河;临清到黄河北岸称山东北运河;黄河南岸到韩庄称山东南运河;韩庄到清江称中运河;清江到六圩称里运河;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由于所经地区地势有高低,且无独立的水文体系,河水流向、来源、排蓄等各段不一致。又由于需穿过河床较高的黄河,黄河在汛期最大含沙量可达30%左右,给大运河河道带来了淤塞的危险。
大运河充当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历时1,200多年。清代中叶后,山东北运河淤塞。道光五年(1825)江南粮米便改由海运至天津,再转北京。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大运河就逐渐湮废。到1949年前山东境内河段和中运河已不能通航。里运河水位不稳,时常决堤成灾。1949年后对里运河进行了全面整治,兴建船闸和节制闸,并开辟新河道使河湖分开。在里运河的南段开辟瓦铺至六圩港间的入江新航道,缩短了与江南运河间的航程。中运河也经过拓浚和改建。为便利徐州煤炭南运,沿微山湖西侧辟了新航道。江南运河原由镇江市区入江,由于河道狭窄淤浅,已改由谏壁口入江,在谏壁建有大型船闸控制水位。
现在,整个大运河,除北京到天津、临清到黄河两段,其馀河段均已通航。正在规画的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大运河将是重要的输水线路。已建成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和7个设在大运河上的梯级抽水站等配套工程,已能北调江水至陇海铁路沿线;在江淮地区暴雨形成洪涝时,也能通过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及时排涝入江,保证里下河地区66万多公顷农田稳产丰收。随着中国大陆旅游业的发展,大运河还将成为重要旅游路线。现已开辟苏州至杭州200多公里的大运河旅游业务。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建、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朝统一全国后,建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淮阴)约1000公里长的“通洛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