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两败俱伤的同义词

两败俱伤的同义词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两败俱伤的同义词

两败俱伤的同义词

它们之所以是同义词,就因为有相同的语素;之所以存在某些差别,就因为有不同的语素。我们辨析同义词,特别是意义上的细微不同时,可以利用这一构造特点,注意其中的不同语素。与近义词差别 近义词是意思相近,同义词是意思相同。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两败俱伤的同义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两败俱伤的同义词

1、同归于尽: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结构:补充式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一起死亡或共同毁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示例:郁达夫《蜃楼》:“将新酒盛入了旧皮囊,结果就是新旧两者的~。”

典故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王瑞》:“天地终乎?与我偕终”卢重玄解:“大小虽殊,同归于尽耳。”

2、玉石俱焚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同归于尽。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示例:冰心《去国·斯人独憔悴》:“请他父亲叫他们回来,免得将来惩戒的时候,~。”

典故出处:《尚书·胤征》:“火焱昆冈,玉石俱焚。”

  基本知识:

发 音:[liǎng bài jù shāng]

释 义: 败:失败。俱:全。斗争的双方都受到损伤。古时卞庄子要刺虎;馆竖子说;两只老虎正在争一牛;斗争结果;小虎会死;大虎会伤;然后刺杀伤虎而有杀二虎之名。后比喻因斗争;双方都受伤害。

出 处: 宋·汪应辰《文定集·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立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等。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示例:郑振铎《桂公塘》:“还是讲话了好,免得~。”

反义词:两全其美

  成语典故: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費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內就可以打贏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后来,大家在形容二個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贏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两败俱伤造句:

1、我劝你们说和吧!免得两败俱伤。

2、这两个人势均力敌,龙争虎斗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3、这么多年来,两兄弟斗来斗去,结果当然是两败俱伤,徒惹他人笑话。

4、这场仗不能打,否则必然两败俱伤。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两国交战,相互攻打了一年多未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他向大臣们征求意见,大臣们众说纷纭,有的说出兵对秦国有利,有的说出兵于秦不利。秦惠王听了难以决断。正好,楚国的陈轸出使秦国。陈轸是位游说之士,曾与现为秦国相国的张仪同为秦惠王做事。秦惠王知道陈轸也是足智多谋的人物,便请他帮助定个计策。

陈轸便向秦惠王讲了个卞庄子刺虎的故事。

“有一次,卞庄子(或作馆庄子,即旅舍中名庄子者。)看见两只虎正撕咬一头牛,想拔剑去刺虎。旅店的伙计劝阻他:‘这两只虎正在吃牛,吃得香必定要争食,争着争着就必然相斗,相斗的结果,必然是大虎受伤,小虎被斗死。那时,你去刺那只受伤的虎,一举就有杀死两只虎的威名了。’卞庄子听了觉得很对,就站着等虎斗。不一会儿,两只虎果然斗了起来,真的是小虎死了,大虎也被咬得伤痕累累。庄子举剑向那只负伤的大虎刺去,一举便立下了灭掉双虎的功劳。”

陈轸讲完故事,接着说:“今天,韩、魏两国已交战了一年多,将来必定是小国被灭,大国也伤了元气。那时讨伐那力量已削弱了的大国,一举就赢了两国。这就像庄子刺虎一样啊!”

秦惠王听了大为赞赏,终于决定暂不出兵,坐山观虎斗。

后人便从这个故事中引出成语“两败俱伤”,来比喻斗争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从这个故事里,另外引申出成语“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用来比喻两雄相争,必定有一方力量将受到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