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人栽树,后人乘。是哪个朝代,谁是作者?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人栽树,后人乘。是哪个朝代,谁是作者?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出自清代尹会一的《吕语集粹》。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出自明朝胡文焕的《群音类选·清腔类·桂枝香》。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释义:种什么,收什么。原为佛教语,比喻因果报应关系。后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释义:前辈栽的树,要过几辈后才能长大成荫,后人才能乘凉。形容前人的恩惠或形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原文:种豆,其苗必豆,种瓜,其苗必瓜。白话释义:长出了豆,它的种子也必定是豆。长出了瓜,它的种子也必定是瓜。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原文:“那晓得三纲五常,只知道七青八黄,圆鸭蛋里掉桨,竹竿空长,肚里无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白话释义:不知道什么三纲五常,只知道七青八黄,鸭蛋掉进了浆里,竹竿再长也没用,因为空心的捞不出,也只有前人栽了树,后人才能够凉爽。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人栽树,后人乘。是哪个朝代,谁是作者?

扩展资料: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思想赏析:

道教乐生恶死,主张超越生命极限,追求“天长地久,长生久视”,最好成为活在世上的活神仙。庄子就曾指出:“龟宁生而曳尾于涂中,不愿死为留骨而贵”。

道教在依据“天道循环说”的哲学基础上,根据老子“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的教义思想,提出“承负”说作为自己的报应观,并用以解释自然和社会上的各种因腊贺散果报应现象。

《太平经》是最早对承负轮氏思想做出较为系统阐述的道教经典。《太平经》对承负说有两种解释:其一,人世间的承负,把今人受到的福祸归结为祖先的善恶,祖先积德行善,泽被子孙后代,祖先有过失或作恶多端,其恶果于后代子孙。

其二,自然、社会的承负,顺“道”而行,自然、社会就昌盛发达;违“道”而行,自然、社会就衰败枯萎。其“承负说的核心内容是将天道、地道、人道置于“承者为前,负者为后”的循环逻辑发展之中,用天道、地道来论证人道。

说明天灾之发、地祸之起的原因,在于违背自然之道的人道承负。社会动乱,王朝更迭,拍答亦是人为所致。任何自然、社会现象都蕴涵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的承负结局之中。

你我都是这漫长承负接力赛中的队员。跑好自己这一棒,上承先人们积累的基因、智慧等优势,无愧于先民,下负后世人生存环境,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世人积累更多优势,无愧于纷纷而来的后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