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川端康成自杀的真实原因

川端康成自杀的真实原因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主流的说法有三种:

1、他是受到三岛由纪夫的自杀事件打击,精神冲击是巨大的。川端康成与三岛由纪夫是师徒关系,在前者看来,后者还是自己文学的接班人、晚辈中独一无二的挚友。这也使得三岛由纪夫的死给他带来了难以抑制的苦闷、痛苦和失落。

2、他是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文学创作上倍感压力,却文思枯竭,为了保持昔日荣耀和地位便选择自尽。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三年多,向来多产的川端康成却只完成了《长发》等三篇短篇小说和一些随笔。

逝世前,他在《新潮》杂志上连载的长篇小说《蒲公英》也未完结,成为了绝笔。他也曾计划将《源氏物语》翻译成现代日语,但也未能完稿。

3、甚至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他的自杀,与他支持的警察秦野章在东京都知事竞选上的落败有关。

三岛由纪夫逝世后的第二年,警察秦野章在东京都知事竞选上落败,这是川端康成不愿看到的局面。起初,一向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他拒绝了支持秦野章的建议,但在首相佐藤荣作等人的劝说下,川端康成在选举前的一个月表示支持秦野章,并不计报酬地为他拉票、演讲。

三岛事件和秦野章落选以后,川端感情起伏变化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给他笼上了死影。

川端康成自杀的真实原因

扩展资料: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 

他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据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纪念讲演《我在美丽的日本》(1968)里的一段话,也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倾向哀愁。在引用镰仓末期女歌人永福门院(1271~1342)的两首充满悲哀轿返美的和歌之后,他表示:这些和歌“象征着日本纤细的哀愁,我觉得同我的心境颇为相近”。诸如此类睁汪,不一而足。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总是把美与悲联系在一起加以表现,构成一种既美且悲、愈美愈悲、愈悲愈美、因美方悲、因悲方美的独特格调,抒情味浓,感染力强。在这个意义上说,川端康成的小说堪称悲哀美的颂歌。

川端康成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悉帆仔,他认为汲取宗教的精神,也是今天需要继承的传统。他向来把“轮回转世”看作“是阐明宇宙神秘的唯一钥匙,是人类具有的各种思想中最美的思想之一”。所以,在审美意识上,他非常重视佛教禅宗的“幽玄”的理念,使“物哀”加强了冷艳的因素,

比起“物”来,更重视“心”的表现,以寻求闲寂的内省世界,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但这不是强化宗教性的色彩,而是一种纯粹精神主义的审美意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川端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