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汉族葬礼的谢 孝

汉族葬礼的谢 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为安葬亡故先人置办的酒席称为“白肆筵”,其规模程度和热闹程度绝不亚于为儿女操办的“红肆筵”。

早在将亡人入殓后,孝子们在忙碌丧葬仪礼的同时,也开始了肆筵的操办。请代东先生、请办事人、杀猪宰羊、砌灶安锅、蒸炸煮熘,一如办红肆筵。到孝子们安葬完毕回到家中后,代东先生就宣布“开席了”。

人主家不论男女都是最尊贵的客人,当然坐首席,本家亲属按尊长大小作陪。姨夫姨姨、姑夫姑姑、表兄弟姐妹等也是首席。席间,代东先生引领孝子孝媳身穿孝昌带衣,从主子家开始挨桌鞠躬、敬酒,称为“谢孝”。 复三即“覆三”,是第三天葬后第三天清晨太阳未出来时,到坟地给新坟圆土安墓门,故又称“圆坟”。同时把用白麻纸给死者制作的锅灶、锅、铲、勺、碗、碟、筷、水瓮等生活用品,室内摆设等等,安放好摆在墓前烧掉,意思是死者 此后开始阴间正式生活了,需要一切日用品,故称“安锅灶”。

到坟地后,先焚化部分纸钱,口中许告说:今儿给你安门安锅灶来了。你在那边好好照应个人的等等。接着,瞅着坟丘哪不圆,铲些土上去,使之既高又圆,不偏不斜。圆好了坟后,将纸伞盖插在墓顶上。而后用四块新青砖在坟丘南面砌成门的形状。最后,将所带的冥币与纸锅灶等一齐烧化。

墓门是死者与活人沟通的通道,从今以后家人孝子贤孙祭扫上坟,纸钱纸火在此烧化,所带祭品也在此摆放。

有的地方复三时,要带一桌酒席,向坟头四周泼散部分后,孝子们将剩下的在坟地食用,意为与死去的亲人再共吃一顿饭。还有的在下葬时,留下一部分纸火,在复三时一并焚化。 人死一百天时,称“过百天”,也是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孝子要携带祭品到坟地祭奠。这天,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百日过后,男子可以剃头,女子可以洗衣服。

上坟烧纸要用茭杆编制用纸糊制“斗”,俗称“五七升、百日斗……” 灵柩入土,葬礼结束,儿孙们随即谢绝世事(做官的还得辞职),在家认真遵守居丧礼仪,其余族人也要依照相关的规定,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表示对亡人的哀悼、思念。到一定时间后,才能够解除禁忌,重新过正常人的生活(其实在大家族中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因为上下几代人同一处或一村,平辈人中也年龄悬殊,在三年的守丧中,没等守完又有新丧,只能接着再守,如此循环往复不休,一些新娘只能烂滚在结婚那天穿大红大紫的衣服,佩戴各式首饰,以后就很难再有机会了)。传统的观念是小孩子出生后三年不离母亲怀抱,时刻要父母的呵护照料,因此,父母亡故后,儿女应该还报三年。

早在战国时期,三年之丧已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开始为民间所接受,后又依亲疏关系对时间作了具体规定、安排,即五服制度。在民间遵照执行的,主要是孝子居丧的三年间不能外出做官应酬,也不能住在家里,而要在父母坟前搭个小棚子,“寝苫枕块”即睡草席,枕土块,而且要粗茶淡饭,不吃肉、不喝酒,不与妻妾同房,不听丝弦音乐,直到期满为止。

当地还讲究第一年春节不贴对联,糊素窗纸;第二年春饥迅余节贴蓝纸对联,糊蓝窗花,穿粗布灰衣服;第三年春节可贴红对联,糊彩色窗花、笼旺火、放鞭炮。

汉族葬礼的谢 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