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崩乐坏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不少人都在批评中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主流价值甚至已经崩溃。事实根本就不是这样。 不可否认,中国社会确实出现了消费群体的碎片化以及价值观的多元化。在互联网世界中,国人的价值观更是杂乱。但中国传统的主流价值依然是稳定的。比如,有人驾车撞人后说“我爸是李刚”这样的狂语,立刻遭到社会的谴责。这说明尽管对权钱的迷信已经扭曲了某些人的灵魂,但是中国社会尚清楚什么应该嘲笑与抨击。再比如,有年轻女子说出“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这样的“壮言”后,立刻引发激烈的争论,遭到多数人的唾弃。这些都说明尽管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已冲击了国人传统生活方式,但中国社会并未完全被拜金主义所左右。中国人必须有这样的自信。 社会的主流价值许多时候都很难被当世人看清。上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在美国流行的嬉皮士文化、性解放运动,还有风起云涌的青年组织,接着又在七八十年代开始兴起对社会爆发愤怒的“摇滚文化”。那时,这些运动及思潮充斥着几乎所有美国媒体与社会舆论,很多美国人都担忧,美国的价值观被完全颠覆了。但历史却证明,那些看激激似风光的文化存在只是沧海一粟。到了21世纪,美国主流价值依然屹立不倒。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互联网文化的崛起,对于价值观多元化起着明显的推波助澜作用。在互联网环境中,抱怨、发泄、恶搞、低俗确已对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然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人们通过生活、协作、迁徙、摩擦、融合等各类的民族深化过程,已经形成了固有的价值观惯性。 在这种价值观惯性中,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是根基。从3000多年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时代发生的重大变迁引起的价值观共鸣,都在强化这种主流根基。比如,宋代以后,人们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化了古人“舍生取义”的主流价值。这种“舍生取义”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史上,又得到进一步强化,转化成了此起彼伏的爱国主义及理性的民族主义。 由此看,当代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不能看平时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而是得看扎根于千千万万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理念是什么。就像奥运火炬传递时激起的爱国热潮,汶川、玉树地震后全民救援的民族情怀,在触及内心的根本理念后进行的本能反弹,其实才是真正的主流价值。这种主流价值观的本能反映,是最真实的、毫不加修饰的。 正如有人说,别看中国人平时吊儿郎当,一蠢铅磨到危难,优秀品质自然会出来。所以,别太捧高现在的浮华与喧嚣,我始终相信,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中国主流价值观是不朽的,能撑起中国人最坚固的精神脊梁。在当今"法治"语境下,关照历史与现实的社会问题,对《论语》做出的一个尝试解读和法理学思考认为:为维系传统的社会政治秩序,儒家所推崇的"仁"学乃是一个至大至刚的概念,历史地看,它始终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困境:一是"仁"的实质内涵难于明确昭示,二是"惟仁者宜在高位"的理想无由成为一个切实可行的制度。这也就是传统文化内在的失败。在一定意义上,历史上的"礼崩乐坏"的深层问题仍然在困扰着今天,这也是今天的法治建设不能回避的问题;并且,传统的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秩序应当得到今天法理学的重视,传统文化的认同具有重要的法学意义和现代文明意义。 日本国的最早祖先已经不太可考了,但是,日本这个国家,几千年来,天皇这个家族一直没变,延续到了现在。 这在世界史上,是不可想象的。也就是说,日本从远古到现带斗在,没有发生过大的改朝换代的事情,局部战争经常有,但是影响天皇家族命运的战争,好像一次都没有。 可以想象,如果周代制度没有被破坏,我们现在依然是两千多年前周朝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