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西游记》内容简介,作者简介,人物特点,中心思想

《西游记》内容简介,作者简介,人物特点,中心思想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西游记》内容简介,作者简介,人物特点,中心思想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贞观年间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记载。)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  吴承恩(1500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省桐城县高甸(今枞阳县雨坛乡高甸),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因随祖父迁徙至淮安府(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其故里江苏淮安东南马甸乡二堡村有修葺一新的墓园,淮安市有其纪念馆。吴承恩一生创作丰富,但是由于家贫,又没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据记载有志怪卖老小说集《禹鼎记》已失传。吴承恩的外甥孙丘度搜集其残存之稿,仅“存十一于千百”,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后人将其诗文编成《射阳先生存稿》。在西游记广为流传的版本故事基础上增补完善了西游记。  唐僧  唐僧,俗姓陈,法号玄奘,唐太宗指“三藏”取号,赐法号为三藏。为如来佛祖第二弟子金蝉长老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取名为:行者、悟能、悟净,之后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为人诚实善良,一心向佛,慈祥,胆小怕事,迂腐,鉴别能力差。[2]  孙悟空  孙悟空又名孙行者、外号美猴王、号称“齐天大圣”。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为寻求长生之道,独自漂洋过海,历经八九载,学会了讲人言、行人礼,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菩提老祖为师,习得金丹术、地煞术,七十二变和觔斗云  孙悟空  (又作筋斗云)本领。自封为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无法行动。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搏侍,同往西天取经。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三番两次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最终修得正果,封为“斗战胜佛”。为人坚持正义、嫉恶如仇,勇敢好斗、勇往直前,机智灵活,执著略带倔强,但有些自恋自大。  猪八戒  又名猪刚鬣、猪悟能。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掌管天河水府。因调戏嫦娥惹怒玉帝,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成了一只野猪,修炼成精,长成了猪脸人身的模样。在高老庄抢占高家三小姐高翠兰,被孙悟空降伏,跟随唐僧西天取经。最终得正果,封号为中银升“净坛使者”。为人好吃懒做,憨厚,胆小,且贪图小便宜、好色,但他又是温和善良的,而且富有人情味。  沙和尚  又名沙悟净。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受万箭穿心之苦。后被木吒降服,归唐僧门下,负责牵马。得成正果后,被封为“金身罗汉”。为人忠厚老实、任劳任怨却毫无主见。  中心思想:虽然佛教决定了《西游记》的外形式。但是鲁迅已一针见血地指出吴承恩“尤未学佛”。实际上确实如此,猿心与禅定的关系牵强,作者的认识还停留在禅宗流行的偈语和民间信奉的神力与超度上面。作者带着一般文人的宗教好奇感,热衷于佛典的化用,比如金翅鸟与佛,须弥纳芥子的意象等等。并懂得藏拙,总体上是赞而不论。须菩提明明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给他的的开相却是“头上双丝挽、宽袍两袖风”的道士,拈来这位不伦不类的神灵也许仅因为他号称“解‘空’第一”,而且鸟尽弓藏、后文再不出现。第四十二回斗红孩儿,“菩萨也大怒”,李卓吾评得很有意思:“菩萨也大怒,大怒便不是菩萨。”再如阿难、迦叶索要“人事”,悟空说大鹏鸟是佛的“娘舅”等等。似乎把佛拉回了人的高度,作者却从不以为忤。只是从写书人角度笑言而已。最后的金身成佛是佛教视角所决定,也是最能为读者接受的完满结局。除此之外,悟空虽有去处,作者却无去处! 还有在孙悟空的身份上,作者赞他“好大圣”、“好猴王”、“好妖精”,却不像《水浒传》中称鲁智深“真佛”、“真菩萨”、“真阿罗汉”那样赞叹。这种全知式的直接插评无疑是很有分量的,如果说《水浒传》还相信西方是可以回归的乐土,那么《西游记》作者的心灵着落却不在灵山。总之,《西游记》混乱、似是而非的佛教思想外衣,只是汉地民间信仰的生硬改造罢了。而民间信仰某种意义上正是对神圣世界的背叛。 而与佛教相比较,道教因其更为本土化民间化的特点,渗透得要比佛教更为深入。它不仅有贯穿全书的金丹理论,而且“已和叙述文字打成一片,修炼的功夫和情节的描述在篇幅里融合无间。”全书没有参禅打坐的具体法门,却对迸红铅练秋石的道教丹术津津乐道。如孙悟空曾对自己的经历描述道:“……老孙拜他为师父,指我长生路一条,他说体内有丹药,外面采取枉徒劳。回光内照宁心坐,身中日月坎离交……”就属道家“内丹”思想。第三十六回悟空讲述“温养二八”的理论就完全是道家阳魂之金、阴魄之水各半的“先天采练”。还多处直接引用道教祖师话语,如马丹阳祖师的《南柯子》:“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实际上,西游与道教的论述最为有依有据,追溯至明代金陵世德堂本,陈元之《刊西游记序》中便提到他看过一篇旧序,将五行生克,大丹之数来解释人物关系和作品内涵,事实上道教的确和具体情节的关系最为密切,并占据着方法论高度。 比如在对待色欲的问题上,虽然主角是唐僧,作者阐述的却是道家思想。大乘佛教并不把爱欲视为洪水猛兽,只劝不可痴迷欲望而已,如焰光菩萨委身于瞿夷,无量劫后瞿夷成佛;百胜王菩萨与一女子缔结累世因缘,依然拥有腾空神通。观音更有“以淫度众”的马郎妇形象。只有道教才强调童男之身,讲究元阳修炼,认为获得阳气便可速登仙道。唐僧“我的真阳为至宝,岂肯轻与你着粉骷髅”;八戒自称懂得“敖战之法”;“四圣试禅心”——美妇试炼的道教故技,同时结论是“色是伤身之剑”的元理以及全书论述的较为精辟的丹药术语等等,这都是根源自原母神畏惧心理而强调阳性崇拜的道教思想。 “重生”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里尤为突出。如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三千年再成熟的蟠桃。生命的有限与时间的漫长凸现成远距离对比,从而拉伸出一个万法恍惚的道教世界,这亦属于集体无意识体现。然而作者并非道教思想的鼓吹者,弃其消极。道教讲应劫而生,而孙悟空明显是不信命的,他身上亦看不到一丝命运的轨迹,书中亦极少以谶语的形式道出人物命运。道教“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看破红尘”等观念不曾见到,道教的谪仙模式,即仙——凡——仙,这被看作修成正果或者升级的途径,孙悟空虽是个“妖仙”,又是个“太乙散仙”,却不曾有过学道者们必经的严酷试练,也不属于这个系统。至于道教以行善为根本:“要成地仙,当立三百善,要成天仙,当立一千三百善。”也不见于文字。作者爱其境界,却贬其神灵,在车迟国三清被请进了茅厕,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显得憨拙,以道教面目出现的人物多半是邪非正,总之对于道教方法论的重视远远大于对道教作为宗教价值的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