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年间是明朝的缩影吗,这背后有哪些原因?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明熹宗朱由校是明朝的第十五位皇帝,他识字不多,有“文盲皇帝”之称;木匠功夫了得,又有“木匠皇帝”之称。16岁继位,23岁去世,寿命不长,故事不少,生于危难之际,却一心享太平之事。
明熹宗算不上是太平天子,由于他的父亲非常不受万历皇帝的待见,他作为皇孙自然也就得不到应有的照顾,15年的“国本之争”,让他的父亲朱常洛吃尽了苦头,也让他备受冷落,以至于到了16岁的年龄,依然没有受过什么正统的教育。
万历四十八年,万历皇帝朱翊钧去世,他的父亲当上了皇帝,这本该成为他待遇的转折点,结果仅仅过了一个月,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于是他仅仅当了一个月的太子,就匆匆登基。
而登基的过程比他的父亲还要艰难,因为当时有“西李”之称的皇贵妃李氏想要锤炼听证,好在此时有杨涟、刘一燝等忠臣竭力辅佐朱由校,与“西李”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甚至上演了大臣充当轿夫的滑稽场面,甚至连登基礼仪都是草草完成。
父子二人皆受此磨难,按理说应该更加懂得皇帝之位来之不易。但是朱由校却是一个例外中的例外,他非但没有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皇位,反而只把他当作了培养自己兴趣爱好的一种手段或者工具,而这兴趣爱好也是十分独特,就是木匠。
朱由校的木匠造诣很深,达到了专业水准,根据《寄园寄所寄》记载,“明熹宗天性极巧,癖爱木工,手操斧斫,营建栋宇,即大匠不能及”。这是什么概念?如果在当时举办一个木匠工艺大赛,估计朱由校能够凭借自己的手艺拿到一个不错的名次,甚至夺魁都有可能。
鉴于自己出色的木匠手艺,他瞅机会就想实操一把,各种模型制造的那是精巧至极,后来模型已经满足不了他了,干脆就开始改造宫殿,根据记载,天启五年至七年,他亲自督督导了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的重造,从起柱、上梁到插剑悬牌,都是在他的亲自指导下完成的。
但是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这点就算是皇帝也不能例外。朱由校沉迷木匠,自然也就没有精力去管国家了。于是在前两年,朱由校对帮助自己上位的这些大臣讲,朝廷需要你们多出力,朕信得过你们。于是朝廷成为了内阁的天下,内阁专权现象十分严重。
东林党借机强势崛起,成为帝国第一大势力。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孙承宗、袁可立等人都是朝廷风云人物,好在这些人大多都是忠君爱国之人,明朝仍然能够维持勉强的正常运转。
但到了天启三年,另外一个人也发现了朱由校的这个特点或者说弱点,于是利用自己入宫前在市井学到的一些奇技淫巧的东西,迅速成为了朱由校身边的红人,这个人就是明朝历史上最后一个权阉魏忠贤。此人本是街头小混混,赌债缠身不得已入宫当了太监,机缘巧合结识了大太监王安以及朱由校的橘源奶妈客氏,并借两人之手完成了蜕变。
常年混迹于市纯伍厅井的魏忠贤,比东林党那帮人更懂得如何讨好朱由校,也更懂得如何利用朱由校的弱点实现自己的目的,比如说他总是在朱由校玩木匠玩的最开心的时候汇报事情,朱由校满脑子都是手中的木匠活,根本不听他说了什么,每次都是不耐烦的说,你自己看着办。于是,魏忠贤就用这个套路,成功的打压了东林党,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相继遭到冤杀。
短短七年,内阁与宦官交替上演专权擅政局面,唯独皇帝一人沉迷木匠,明朝帝国灭亡的速度骤然加剧。当然,加剧明朝灭亡因素除了人祸还有天灾。
根据历史记载,天启六年五月,在北京王恭厂一带发生了著名的“天启大爆炸”,数万房屋尽为齑粉,死伤两万余人,不可思议的是灾后,男女尽皆裸体,衣物首饰器皿全都飘到西山上去了,而爆炸中心"不焚寸木,无焚烧之迹",这种爆炸究竟是何物至今仍是一个谜。
除此之外,当年夏天京师爆发大水,江北、山东出现旱灾和蝗灾;当年秋天,江北又发大水,河南出现蝗灾。可以说,大江南北,民不聊生;朝廷内外,危机四伏。
所谓“天欲使之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朱由校如此做隐荒诞的度过了七个年头之后,在一次湖上游玩事,被一股大风吹落湖中,救起后就得了大病,多方医治无效,后在饮用了一种名为“灵露饮”的“仙药”后,浑身水肿,不治身亡,草草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爷孙三代人均死于服用“仙药”,也算是一种历史循环吧!
对朱由校而言,文化水平不高、治国手段不多、兴趣爱好不差,如果放到现在属于实打实的网红级人物,但可惜他生在帝王家,还是一个已经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帝王家,历史把大明帝国的权力传到他的手中,是希望他能够带领明朝忠臣,扭转颓势,甚至帮助明朝起死回生,可惜他注定只是一个错生在帝王家的手艺人。
最后给出《明史》对朱由校的评价:
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之君,已难复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