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人物?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为玉碎,不为瓦全项羽宁愿在乌江自刎,也不愿搭船渡江;屈原宁愿投汨罗江自杀,也不愿苟且偷生;苏武宁愿引佩刀自刺,也不愿负国;元景皓宁愿被杀,也不愿改姓……此之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原意是说宁愿做高贵的玉被砸碎,也不愿做低贱的瓦得以保全。后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而死,决不苟且偷生。自古以来,多少英雄烈士都是秉承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为保存节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之路。我想,他们的做法是否是最好的?可是很多人都那些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惋惜。试想,假如项羽选择搭船渡江,以后液弯租或许能够东山在起;屈原选择坚强生活,或许能够被圣主任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元景皓选择改姓,他日再集聚人才,也许也能报仇……可能你又会说,这只是“也许”,“也许”就是说不确定,不确定就是项羽不一定能够“东山再起”,屈原不一定“被圣主任用”,元景皓不一定能“聚闹友人才而报仇”。是的,我只能说“也许”,然而谁又能说“一定”呢?然而死了的话就再也不可能有“也许”了,再也没有机会了,死了还谈什么机会呢?那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固然死得光荣,也有后人惋惜,也有后人来赞叹,可是,我不赞同这种做法。难道在那些不该死的时候以死才能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翻开历史,也有很多人“不为玉碎,为瓦全”。司马迁忍辱负重,苟且偷生,最后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最后灭吴称霸,成为春秋最后的一代霸主;韩信接受“胯下之辱”,后成为一代名将……我认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这种做法不理智,节操诚可贵,但生命可贵。生命若在,还怕没有机会他日“东山再起”?闹兆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勇气,难道就没有“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的勇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