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白蛋白偏高的原因

白蛋白偏高的原因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白蛋白偏高的原因

1白蛋白偏高的原因有哪些

白蛋白(英文缩写ALB)又叫清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白蛋白是肝功能检查的常见项目之

一,白蛋白的浓度可直接反应肝脏是否受损或受损程度。很多人在检查中出现了白蛋白偏高的结果,却不了解是怎么回事。那么白蛋白偏高的原因有哪些呢?白蛋白的正常值是多少?

关于白蛋白偏高的原因有哪些,肝病专家表示,白蛋白是肝功能检查中一项重要的指标,临床上造成白蛋白偏高的原因也有很多,但白蛋白偏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白蛋白偏高的原因一:白蛋白偏高主要见于血液浓缩而导致相对性的增高,比如:严重的脱水和休克,大量出血、严重的烧伤、肾脏疾病等。

白蛋白偏高的原因二:白蛋白偏高也可能是受到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

有时血液浓缩时可导致蛋白浓度相对增高,腹泻、呕吐、高热时急剧失水也可导致血清中白蛋白浓度增高,从而引起白蛋白偏高。

最后肝病专家提醒,临床检查中发现白蛋白偏高的现象,一定不能忽视大意,要及时到医院复查,结合其它检查指标综合分析,然后做科学的治疗。

2白蛋白的正常值分析是怎样的

白蛋白是肝功能检查中,蛋白质代谢的一个重要项目,若肝功能受损,十分容易导致白蛋白偏低,肝炎患者定期检查白蛋白,可根据白蛋白的正常值来判定病情的轻重,对于尽早治疗,防止肝炎发展为肝硬化、肝腹水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白蛋白的正常值怎么分析呢?

白蛋白的正常值怎么分析?

肝病专家介绍,白蛋白的正常值为35~55克/L,当白蛋白值大于35克/L则说明有轻度肝炎或者轻度肝损伤,当白蛋白值为33-34克/L中度肝损伤,当白蛋白值小于32克/L时则说明肝脏有严重损伤。

其临床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白蛋白偏低常见于肝硬变合并腹水及其他肝功能严重损害(如急性肝坏死、中毒性肝炎等)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糖尿病、严重出血肾病综合征等。

当降低至25g/L以下易产生腹水。其主要见于血液浓缩而导致相对性的增高,比如:严重的脱水和休克,大量出血、严重的烧伤、肾脏疾病等。

二、白蛋白偏高主要由于血液浓缩而致相对性增高,如严重脱水和休克、严重烧伤、急性出血、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

此外白蛋白偏高也可受到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

有时血液浓缩时可导致蛋白浓度相对增高,腹泻、呕吐、高热时急剧失水也可导致血清中白蛋白浓度增高。

肝病专家建议,影响白蛋白的正常值主要是由于肝脏受到损伤而导致的,因此,肝炎患者平时生活中应该适当的参加运动,多休息,合理饮食,注意营养均衡,对与肝脏的修复很有帮助。

而要想治愈肝病,去专业的肝病医院治疗是不可少的。

3白蛋白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白蛋白的功效与作用

主要生理作用:

(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恒定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分子最小、溶解度大、功能较多的一种蛋白质。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白蛋白,胶体渗透压是使静脉端组织间液重返回血管内的主要动力。

当血浆白蛋白因病理条件引起下降时,血浆的胶体渗透压也随之下降,可导致血液中的水份过多进入组织液而出现水肿。

(2)血浆白蛋白的运输功能

血浆白蛋白能与体内许多难溶性的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离子可逆地结合形成易溶性的复合物,成为这些物质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形式。

由此可见白蛋白属于非专一性的运输蛋白,在生理上具有重要性,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3)浆白蛋白的其它生理作用

血浆中白蛋白的含量远比球蛋白多,亲水作用又比球蛋白大,这使血浆中的白蛋白对球蛋白起到一种胶体保护的稳定作用。当肝脏功能障碍引起白蛋白合成不足时,可使血浆球蛋白失去胶体保护作用,稳定性下降。血浆球蛋白的稳定性下降,将严重影响这些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利用,引起相应的症状。

此外,白蛋白还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白蛋白在血浆中也不断地进行着代谢更新,血浆白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氧化分解以供应能量或转变成其它含氮物质。

白蛋白的功效:

具有活性的激素或药物当与白蛋白结合时,可以不表现其活性,而视为其储存形式,由于这种结合的可逆性和处于动态平衡,因此在调节这些激素和药物的代谢上,具有重要意义。

白蛋白是具有黏性、胶质性的物质,在人体内遇到重金属离子时,会自动与重金属离子结合,由排泄系统排出体外,起到解毒的作用。

因此,食用含白蛋白丰富的食物,可避免重金属离子的吸收而中毒。白蛋白对胃壁还有保护功效。

4了解一下血蛋白异常报告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增多。如连续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

另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绝对性增多:由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绝对值增多,多与机体循环及组织缺氧、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有关。

(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在另一些情况下,病人并无组织缺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多并非机体需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亦无代偿意义,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90g/L、中度:血红蛋白90~60g/L、重度:血红蛋白60~30g/L、极度:血红蛋白<30g/L。

1.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较正常人低10%~20%。

妊娠中、后期由于孕妇血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低,均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

(1)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

1)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

2)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2)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及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3)失血:急性失血或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5注射白蛋白仅适用于严重营养不良者

注射白蛋白仅适用于严重营养不良者

白蛋白是否真的“神”到可以“包治百病”呢?

专家们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要去除市民对白蛋白的“迷信”,首先要搞清楚白蛋白到底是什么东西。

姜海平指出,人体内白蛋白是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的白蛋白分布在血管外,小部分在血管内,血管外的白蛋白贮存于皮肤、肌肉和内脏的受体组织中。

白蛋白是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

健康人的血清白蛋白浓度为25~50克/升,主要用于维持胶体渗透压,可稳定身体内环境以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作用。

“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就反映机体存在营养不良,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在临床上,白蛋白只是在急需提高身体胶体渗透压时如脑水肿、休克,扩充血容量、严重低蛋白血症时才使用。

对外科病人而言,白蛋白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并不是创伤修复的关键成分,营养价值有限。

而就算是注射了白蛋白,也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营养水平。“实际上,外源性白蛋白在短期内并不能直接发挥作用。”

姜海平说,补充外源性白蛋白虽可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但外源性白蛋白进入人体后,首先水解为氨基酸,然后才能被机体组织细胞所利用,合成所需的各种蛋白质。

目前我国每3个住院病人中大约有1个存在营养不良,按理说对人血白蛋白需求很大。

但姜海平指出,改善住院病人营养不良状况最好的方法并不是直接注射白蛋白,而是规范地进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

临床上,就算病人注射了白蛋白也同样需要额外输液,才能满足营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