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滋病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2011年4月6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介绍了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以下简称阴滋病)人群的调查情况。调查结论是目前可排除该人群感染艾滋病毒,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没有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该人群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至此,一场引起很多人恐慌的阴滋病风波终于暂告一段落。那么阴滋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专家对阴滋病的看法是怎样的?
怎样解释阴滋病患者的症状与艾滋病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阴滋病的传说已经在网络上发酵多年。早在2009年下半年,就有患者向卫生部反映,自称自己可能被一种阴性艾滋病毒的神秘病原体所感染。据一些当事人自述,这种病毒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类似,而且自己身上还出现了一些类似艾滋病急性期的症状。所有阴滋病患者均进行了多次艾滋病毒的检测,最多的一位甚至进行了30次,其余至少也进行了5次检测,最终结果均呈阴性。
2009年7月,中国疾控中心开始启动相关调查工作。2009年9月-2010年1月,中国疾控中心专家通过网络与该人群取得联系,并招募了59名“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者”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了第一次调查。
2011年1月6日在已经鉴定HIV阴性且无新病毒发现的基础上,疾控中心又将58份患者(一名患者不愿意采血)的血液样本送至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家病毒检测机构进行复检,该机构能对1.5万种病毒和多种未知病毒进行检测。至2011年3月31日,对1/3的样本检测表明,没有发现已知和未知的病毒。在第一次调查的基础上,卫生部又组织专家制订了“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并于2011年2-3月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和广东6省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目前共调查了40人,其中包括曾参与第一次调查的15人。
结果未发现异常。
综合两次调查结果,卫生部专家认为,目前可排除该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没有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该人群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
在卫生部有关阴滋病的调查告一段落之际,已有5名患者表示,相关“症状”已经消失,现在正“调整心情,每天过开心日子了”,但大多数人即便得知这一结果却依然挣扎在心魔的手掌中。
亲历整个研究、干预过程的曾光教授对下一步的情况并不乐观。他表示:“从某种角度来看,正是互联网的普及把‘疑似艾滋病恐惧症’人群集聚在一起,并推上风口浪尖。
手机、网络等即时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公共卫生风险加大,各种新问题不断出现,脆弱人群受害。
“谁能保证社会急速变迁下,人类脆弱的心理不会催生更多无法预料的情况?我们的研究工作接近尾声了,接下去的工作又该由谁来继续?”
在很多临床医生看来,大部分阴滋病病例应归属于恐艾症的范畴,这种疾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恐惧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有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
恐艾症患者中,大多有过高危的婚前或婚外性行为,而性行为的对象常是暗娼、酒店三陪女或是发廊女,还有的则是网上认识的一些性关系混乱的女性。
一方面,这些危险性行为确实会使艾滋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行为是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许的,因而在内心深处他们经常受到道德的谴责和社会的压力。
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常常产生一些异于常人的表现,不少患者认为这种状况是因为感染了艾滋病毒的缘故。他们反复拨打热线电话咨询,或者频繁进行艾滋病抗体的检测。
每次看医生后,在得到阴性检查结果以及经过医生细致的解释后,心理负担暂时得到解脱,但没过多久,新的疑虑会再次产生,总认为检测不准确或者现有试剂检测不出来自己的病毒。
使其不得不再次到医院要求检查。不管阴滋病是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引起的,也许真的是出现了所谓新的病毒了,但是不管怎么样,洁身自好还是重要的,虽然社会风气很不给力,但是我相信坚强的人们是不会随波逐流的。
退一万步讲,就算得艾滋病又怎么样呢?
只要还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自己的价值,不会比没得病但是庸庸碌碌过完一生的人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