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电负性?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的标度。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又称为相对电负性,简称电负性,也叫电负度。
电负性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首先由莱纳斯·卡尔·鲍林于1932年引入电负性的概念,用来表示两个不同原子间形成化学键时吸引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是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共用电子的能力。通常以希腊字母χ为电负性的符号。
扩展资料:
一、递变规律
1、随着原子序号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现周期性变化。
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递增,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电负性递减。对副族而言,同族卜者元素的电负性也大体呈现这种变化趋势。因此,电负性大的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电负性小的元素集中在左下角。
3、电负性越大的非金属元素越活跃,电负性越小的金属元素越活泼。氟的电负性最大(4.0),是最容易参与反应的非金属;电负性最小的元素(0.79)铯是最活泼的金属。
4、过渡元素的电负性值无明显规律。
二、主要应用
1、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一般认为,电负性大于1.8的是非金属元素,小于1.8的是金属元素,在1.8左右的元素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2、判断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型坦薯负。电负性数值小的信蠢元素在化合物吸引电子的能力弱,元素的化合价为正值;电负性大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强,元素的化合价为负值。
3、判断分子的极性和键型。电负性相同的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化合物时,形成非极性共价键,其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
通常认为,电负性差值小于1.7的两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相应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电负性差值大于1.7的两种元素化合时,形成离子键,相应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4、元素周期表中的“对角线规则”。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电负性相近,性质相似。
5、解释核磁共振谱分析中的化学位移。电负性较大的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会使化学位移移向低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