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练习册第五分册的答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第 五 分 册 第一单元 天朝的危机 第1课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教学目标 1、史实:战前中英基本国情 虎门销烟 战争的爆发和结局 《南京条约》 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2、史能:(1)分析说明:战前中英国情的基本态势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2)概括阐释:《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华危害。(3)归纳评判:鸦片战争的结果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3、史识:(1)林则徐等爱国将士的正义壮举,维护了民族尊严,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侵略的反抗精神,值得后人尊崇。(2)反思鸦片战争中腐败、衰弱的清政府陆纯难以抵御工业化强国侵略的史实,理解“落后容易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领会爱国救国的历史责任感,进而确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使命感、人生观。二、教学要点 1、重点: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对战后中国社会的影响。2、难点:如何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 如何从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分析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教学目标 1、史实:英法美的“修约”要求 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 《天津条约》 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 《北京条约》 沙俄侵占中国领土2、史能:(1)归纳说明:英法美“修约”要求与两个事件同战争爆发的关系。(2)分析论述:《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阅读理解:从图表分析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方位、面积和后果。3、史识:(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等国为了在中国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战争,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圆明园被焚毁的悲剧见证了资本主义列强血腥掠夺的罪恶面目,也反映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3)沙俄政府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趁火打劫,大肆扩张,成为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使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二、教学要点 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华危害。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教学目标 1、史实: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金田起义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 北伐与西征 天京变乱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湘军攻陷天京2、史能:(1)编制年表:太平天国运动的大事年表。(2)比较辨异:太平天国运动同秦末、明末等古代农民战争相比,有何新特点。(3)讨论评判: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所留下的启示。3、史识:(1)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势力,体现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英勇气概。(2)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之道,探索近代化之路的可贵努力。(3)太平闷链天国运动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复杂性,更说明了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艰巨性,也显示出农民阶级和农民战争的局限性。二、教学要点 1、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早罩咐衰及其历史影响。2、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表明旧式农民战争不可能提供正确的救国之路。第4课 洋务运动 一、教学目标 1、史实:洋务思潮的兴起 总理衙门的设立 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与新式海军 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 选派学生出国留学2、史能:(1)分析说明: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2)归纳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3、史识:(1)洋务运动是中国探索近代化道路的实质性起步,它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洋务运动的目的和内容表明:它对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未作根本性的改革,涉及的内容有限,因而所起的历史作用也必然受限。二、教学要点 1、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2、难点:合理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第二单元 救亡图存 第5课 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一、教学目标 1、史实: 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问世 洋务运动期间的西学传播 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2、史能:(1)归纳说明:从近代民族工业的处境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重性特点。(2)调查访问:了解上海地区早期民族工业企业和西学传播的代表性事例。(3)分析评论:早期维新思想兴起的经济基础和思想条件。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利益属向。3、史识:(1)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性。(2)西学传播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思想文化的新因素,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3)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改革主张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为后来的戊戌变法作了思想和舆论准备。 二、教学要点 1、重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影响。2、难点: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重性和西学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历史作用。第6课 甲午风云 一、教学目标 1、史实: 日本挑起甲午侵华战争 大东沟海战 北洋舰队覆灭 《马关条约》 三国干涉还辽 反割台斗争2、史能:(1)分析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2)分析理解:从《马关条约》的内容看条约对中日两国的不同影响以及对远东国际格局的间接影响。3、史识:(1)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挑起的侵华战争,战争的结局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的程度。 (2)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英勇抗敌,以身殉国,台湾人民守士杀敌展开反割台斗争。这些动人事迹充分体现中华儿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的民族气节和优良传统。(3)甲午战争的成败结局影响了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增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忧患意识,凸现了落后就易挨打、落后就要思变的历史真理。 二、教学要点 1、重点: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2、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对中国的危害。第7课 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1、史实: 公车上书 《时务报》与《天演论》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2、史能:(1)归纳整理:维新变法从思潮萌发到拉开序幕,再发展到高潮阶段的演进历程。(2)分析说明:“百日维新”的政策措施的目的意图。(3)分析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影响。3、史识:(1)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 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国势危难之间,决心救亡图存,向先进的西方学习,矢志改革,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而不懈努力。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崇高精神永垂史册。(2)戊戌变法宣传的进步思想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的失败教训也唤醒了更多的进步人士走上民主革命之路。二、教学要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在维新变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难点:顽固派为什么要镇压变法运动和戊戌变法留下的历史教训。第8课 庚子国变 一、教学目标 1、史实:19世纪末列强加大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义和团运动兴起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2、史能:(1)阅读分析:从课文39页的图表中了解信息,明白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对中国的严重危害。(2)比较特点:从性质、过程、结果等方面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似点。(3)讨论评判:义和团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3、史识:(1)从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史实,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确定“勿忘国耻”,“忧国忧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2)《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沦为完全投靠帝国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的“洋人的朝廷”。 二、教学要点 1、重点:《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难点: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第9课 清末新政 一、教学目标 1、史实:“预约变法”上谕 新政措施 五大臣出洋考察 清廷预备立宪 《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2、史能:(1)比较辨异: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措施之异同。 清末《钦定宪法大纲》与美国1689年《权利法案》对君权界定的差异。(2)归纳整理:清政府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与目的。(3)分析理解: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3、史识:(1)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走向穷途末路。 二、教学要点 1、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2、难点:如何合理评价新政措施及其作用。第10课 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1、史实: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同盟会的成立 武昌起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临时约法》 袁世凯接任临时总统2、史能:(1)归纳整理: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和武昌起义的背景及其阶段性的历史作用。(2)分析比较: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在领导力量、目的要求、斗争方式、结果影响等方面的异同。(3)分析理解:全方位解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3、史识:(1)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要革命活动,感怀他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追求进步、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民主共和,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需要另谋新的救国之路,任重而道远。二、教学要点 1、重点:辛亥革命步步深入的发展阶段及其历史成果。2、难点:如何全面、合理地评价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活动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西南位育徐国雄老师提供)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1课 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战前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等的解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史实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战争根源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在保持人类发展和进步同时远离战争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索避免战争的可行方案,培养全局观和现代意识。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两大军事集团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矛盾引起了哪些冲突?最终结果如何? 答: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形成,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由于各国在经济上的激烈竞争,对殖民地的疯狂争夺,逐渐形成了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加剧了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1879年,德、奥两国缔结针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加入德奥同盟。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形成,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 三国同盟的建立促使俄法两国接近。1892年,两国签订针对同盟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为了对付主要敌人德国,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1904年英法两国签订协约,1907年8月31日,英俄签订协约,标志着和三国同盟对抗的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英、法、俄三国协约的最后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接连在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爆发冲突,主要有两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 1914—1918年,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终于导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为什么说巴尔干地区是20世纪初欧洲的一座“火药库”? 答:第一,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历来是各个国家争夺的重点。 第二,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统治者的矛盾,还有因民族关系复杂,宗教交错而造就的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 (徐汇中学姚红老师提供) 第12课 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时间和战争过程。 知道美国参战的过程,理解美国参战的实质。 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及其战争本质。 (二)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图,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形成和重要性,从而初步学会用地缘政治的视角分析国际关系。 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产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从而初步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历史思维。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从残酷的战争中思考如何理性解决国际争端,避免战争杀戮,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 在战争初期,美国政府曾宣布“中立” 。如果没有发生后来的德国军舰袭击美国民用船只事件,你觉得美国还会继续保持中立吗? 不会。战争初期,美国利用保持“中立”的有利地位大发战争财。1917年,战争双方已精疲力竭,美国认为这是自己捞取战利品,参与战后分赃,争夺世界霸权的有利时机,所以,“卢塔尼亚号”、“孟菲斯城号”、“伊利诺斯号”等事件就成为了美国参战的有利借口。 2. 试分析有哪些因素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帝制,试图退出战争; (2)美国参战; (3)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宣布退出战争; (4)交战各国精疲力竭,人民的反战运动高涨; (5)奥地利投降; (6)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推翻帝制。 (二)探索与争鸣 有人认为战争一开始就注定了德国的失败,也有人认为战争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导致了德国的最后失败,你的看法呢? 参考答案: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从两大军事集团的综合实力来看,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实力不如以英国为核心的协约国,所以第一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有时战争的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双方的硬实力,有时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会深刻影响战争的发展方向。比如,比利时的顽强抵抗打乱了德国的军事计划,凡尔登战役对德国的巨大消耗,美国的过早参战,苏俄退出战争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导致了德国的最后失败,所以,从这一点来说,第二种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中国中学钟北京老师提供) 第1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巴黎和会上“三巨头”的分歧和《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知道国际联盟的产生时间、主要机构和宗旨。 知道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 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一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利弊,和凡-华体系对后世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具体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掌握辨析、综合、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战争与和平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对华盛顿会议上中国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的热情。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课本内附题目 1、史料选读的问题 你认为《九国公约》对中国是利还是弊? 答案:利大于弊 2、读图学史(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疆界的变迁) 请问一战后欧洲新出现了哪些国家? (二)练习与测评 1、请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四、必须根据旨在就不分大小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提供相互保证的专门盟约,组织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合机构。”——威尔逊《十四点和平计划》 材料二:《国联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是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一票。 材料三:……威尔逊要求公正和平的号召,同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于是,总统带着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这变成了一出个人悲剧: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被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们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顾问们从身上剥下来。”——托马斯·帕特森《美国外交政策》 (1)、请结合材料一和二来分析为何作为国联积极倡导者的美国最终未能成为国联的创始国? 答案: ①一战后的美国仍然不具备成为世界“领袖”的条件 ②威尔逊倡导成为国际组织旨在建立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组织,但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有一票的决定明显有利于老牌殖民地国家英国和法国,美国当时海外没有殖民地。显然,英、法将成为国联真正的操控者。 ③一战后美国国内的外交政策认为,美国既然无力主导世界,也无须承担过多的世界义务,不如回国先搞经济建设。 (2)、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威尔逊理想的失败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的理解,并请试分析他失败的原因。 答案:①美国未能加入国联,威尔逊理想的失败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未加入国联,给许多不想加入国联的国家提供了最好的依据。国联缺少大国的支持,在日后处理国家纠纷中频频失手,根本无法实现对某一国家的经济制裁。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妥协的产物,美国一战后的实力在政治舞台上未能完全压倒传统的欧洲大国。2、请从政治、经济、海外殖民等方面归纳战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所取得的成就及所面临的问题。 答案:美国:(取得与英国相同的海上霸权,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逐步上升; 经济上,国内出现“柯立芝”繁荣,世界贸易超过英国居首位) 英国:(政治上的霸权地位不断受到挑战;经济上,由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殖民地体系日趋瓦解,由日不落国变为英联邦) 法国:(政治上,成功通过凡尔赛和约肢解德国,确立了自身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提议签署《洛加诺公约》) 德国:(综合国力受到严重削弱;巨额战争赔款难以支付) (二)探索与争鸣 列宁认为:“靠凡尔赛合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法国元帅福熙在当时就说:“这不是和平,是二十年的休战”。你是如何来理解这两句话的? 提示: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各国相互妥协的产物,也为日后的国际关系埋下了许多隐患。作为凡-华体系产物之一的国联,既缺少美、苏等大国的参与,也在处理世界事务中缺乏广泛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凡-华体系对德国给予过于苛刻的惩罚,埋下了德国复仇的种子。凡-华体系还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因分赃的不均内部产生矛盾,此外,该体系牺牲了弱小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日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驱动力。太多了,姐姐,如果你觉得不够的话,你可以去: http://61.152.202.92/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862这里会有更详细的答案...~~~ 最后,希望这些会对你有帮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