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词条

夏俊娜的人物经历

夏俊娜的人物经历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夏俊娜,1971年7月16日出生于内蒙古,祖籍山东。父亲、母亲均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机械专业,父亲酷爱文艺,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家族中最早从雀笑野事艺术的人是舅祖父李景开,他是中国第一批赴法学习西方美术的留学生,回国后在天津美术学院任教。1979年-1984年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中旗西街小学。1984年因父母调动工作举家迁往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就读于威海市第二中学,师从美术启蒙老师丛建子先生学习国画人物,初步接触绘画艺术。1987年 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接受严格的传统学院艺术训练。期间人生观、艺术观受申玲老师直接影响,对今后绘画风格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础。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获毕业创作优秀奖。 同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师从闻立鹏、葛鹏仁、王玉平先生,探索西方油画语言与中国现当代文化的融合,在校期间习作、创作多次获奖并被学院收藏。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创作获得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奖和日本冈松家族奖学金。1996年参加上海国际美术双年展 ;1997年参加中国艺术大展(上海美术馆) 、中国素描艺术大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参加《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1998年参加《世纪——女性》艺术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9年参加《新锐的目光--九七O年前后出生的一代》艺术展(何香凝美术馆);2000年参加《女画家的世界——第三回展》(北京国际艺苑)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梳棕黄发,着一袭黑的夏俊娜平静地端坐着,在京城美术界,她被称为“市场明星”——是市场明星也好,艺术明星也罢,显而易见的是夏俊娜的画,画一幅卖一幅,画十幅卖十幅没有剩存!无疑,刚过而立之年的夏俊娜,是青年画家中最有作为的代表。  你很难想像,这个被界定在前卫与传统之间的年轻画家,从来没去过酒吧,甚至咖啡馆。“绝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家里坐着,一日三餐,画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夏俊娜在述说她的生活和理想:“2000年之前,可能我觉得办一次画展挺幸福的,但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有些辉煌只是几分钟的事情;而现在,相对自由就是我最大的理想。”

在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艺术家中,女性艺术届已经构成了一支不可忽视升衫的力量。而在这个群体中,新生的一代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95年登上画坛的夏俊娜,又是这个群体中最年轻,最具潜力,也最引人注目的一位。

三年中,她参加了一系列重要展览,仅在毕业的当年(1995年),他就连获四个奖项(中央美院毕业创作奖,日本罔家族在中央美院设立的奖学金,美苑奖及中国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年奖),又在中国当代素描艺术大展中再度获奖。与此同时,她也经受着市场导向的干扰和经济的纠缠。因此,她的备受关注,就不止表现在学术层面,也表现在市场层面;不仅包括赞扬,也包括批评。赞扬者将其与艺术史上的大师相提并论,批评者,则认为她的画大有模仿之嫌,并认为她的画因染指商业而有所滑坡。对于这种不同的议论,她自己并不很在乎。她没有把自己看的那么高,也不认为自己在模仿谁,或有江河日下之感。她每走一步都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并不想遵从谁的意见。她在艺术上所具有的独立精神,使我感到她顷喊成熟的一面,并不象她处理经济事物中那样的头脑简单和束手无策。

夏俊娜是一个很纯的画家,她既不靠观念的介入,也不靠材料的堆砌,她只在保持绘画的一种纯粹性,只在最低的物质基础上工作。只要有画笔,颜料和画布,她就可以画画,画很大的画,没有草图,更不需要参考资料,一切都是从第一笔开始,从画的过程中生发出来。 夏俊娜显然应该属于那种才华横溢的画家之类。就风格说,她的艺术当属表现主义范畴。而表现主义画家正是一些最具天性与本色的画家,在写实油画滥觞的时代,这一类画家尤显出色。完全不经意的点,涂,抹,竟使油画魔术般散射出奇异的光彩,铅灰的色调中跳荡的黑白,构成了她的画中才有的一种神秘的光影次序。夏俊娜的画,一般都是从一个人物的脸部画起,由脸部推导出身体的姿态,由这一个人物推导出另一个人物,再由人物演绎出所在的环境……。 在这里,人物的面孔,既是作为一幅画的逻辑起点,也是构成意见作品所要言说的中心。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夏俊娜的作品中经常存在一个矛盾:那些思想化的,姿态闲适的人物,精神上却常常处在一种莫名的惊恐,疑惑与不安的情绪之中,像是刚刚从惊魂未定的梦魇中走来。绘画的主题虽然是情调浪漫的花与少女,却并没有给人带来一种明朗轻快的感觉。就连《五月新娘》这样的主题也不例外。她一面想表达女孩子所向往的一种高雅的,充满贵族气的安闲与平静,一面又总是不自觉地将不安的情绪带入她的画面。这种现象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与她心理相关的一些经历。

一般来说,凡从情感体验中生发出来的艺术,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自传的性质。不管它用怎样理想化的方式加以掩饰,都不能遮蔽情感经历中那些刻骨铭心的东西。那些看似与艺术无关的心灵事件,实际上总是不期然的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夏俊娜的画,正是来自她心灵的歌。她出生在内蒙古察合中旗,并在那里度过了她的童年时代。从她记事起,幼小的心灵就一直在全然不解中承受着上一代人的沉重。直到她离开内蒙古,长到很大,这沉重依然挥之不去,依旧压在她的心头。父母的遭际转化为她初涉人世时的一种生存体验,当她试着通过艺术言说她对生活的种种体验时,我们看到的正是那些最初的心灵印记。 在夏俊娜还是一个在校生的时候,她的一些素描和油画就远离了在课堂上画模特儿的习作气息(虽然那确实是课堂习作),以强有力的线条和明暗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造型力度和怪异的人生情调。这些素描,使我不由联想到西方大师的一些同类作品。但我从中看到的绝不仅只是技巧,而是一种严峻,冷酷的人生体验,一种生命的危机感。她在93年画的一批《大鸟》系列,更是平添了一种超现实的恐怖色彩。如果不是作特意说明,绝对不会想到这些作品竟是出自一位至今仍是学生气十足的,单纯得让人感觉不到有什么重大人生经历的女孩儿笔下。夏俊娜的艺术特质,有一种不断被诱发的过程。在上美院附中时,她曾一度是班里最差的学生。

在申玲老师的发现和开启下,她一跃成为班上拔尖的学生,进入美院四画室后,又在葛鹏仁、王玉平老师的严教和引导下,一步步发现自己,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路。夏俊娜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自觉地受到过某些大师的影响:毕加索蓝色时期的沉静,雷诺瓦笔下人物的高贵气质,巴尔蒂斯在造型下的特异品质以及佛莱西斯卡神圣的宗教氛围……但她并没有刻意去模仿谁。她很少进图书馆翻画册,也很少认真地去研究某家某派,她完全是靠自己的天性本质和艺术颖悟在工作。我不知道这种来自自身的精神资源会不会耗尽,以及会以怎样的方式加以补充,但我相信,除了艺术家,夏俊娜不可能成为另一个更适合于她的身份。

她天生属于艺术。

夏俊娜的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