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词条

蚂蚁的故事

蚂蚁的故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蚂蚁的故事

《蚂蚁的故事》读后感Dawins 2004-2-19 sun的话:这是我的朋友Dawkins写的一篇读后感。行文流畅,细致入微,善于从小事阐 发和思考,个人觉得是一篇很不错的读后感。十分喜爱,就转贴过来,与大家分享,当 然版权归Dawins所有,在未取得授权前请勿转载使用。 Dawins的专业是统计和金融,目前在专业领域多有建树。同时又爱好哲学和科学,涉猎 范围宽广。在与他交往过程中,多有启发和收益。 —————————————坦迅盯————————————————— 一 说起蚂蚁,你可曾想起童年。 那时,男孩静静蹲在草地上,他发现了一座稀奇古怪的房子——一圈浮土颗粒中的一个 小洞穴。房子很热闹,一只只黑色小虫子从房子里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男孩用手里一 截树枝挡住它们,它们没费多大劲就翻过树枝,一只顺着树枝爬上手背,男孩用另一只 手按住它,还挺疼,它用大大的小嘴咬了男孩,男孩抖抖手,它一瘸一拐爬走了。几只 黑色小虫拖着一条比它们大得多的死虫子倒走过来,力气真大。男孩用树枝压住死虫子 ,大力士拖不动了,急得爪子乱刨,他记起来,这就象半年前自己在冰上跑。 男孩咯咯笑了,笑声中挪开树枝,看着死虫子一点一点终于被搬进家。家里头什么样? 树枝开始匆匆挖土,家可深可长啦,地面上也一下子涌出来男孩数也数不清的黑色小虫 子,男孩就想他要是变成黑色小虫子,拿把手电筒在它们长长的家里玩该有多好,躲在 小虫子中间,谁也找不到,外婆也找不到。男孩不出声抬起头,好象他已经变成小黑虫 子,瞅着到处着急找他的外婆呢。 男孩咯咯笑了。一阵风吹过,男孩偏过头,太阳已经红了,还有些耀眼,但他还是发现 草尖上一只黑色小虫子在风中荡秋千。跑出来玩也不知道多久了,外婆开始叫男孩回家 吃饭。男孩懒洋洋地在草地上躺倒,微微闭上眼睛,眼前顿时五光十色,一片灿烂。 朋友问:“读《蚂蚁的故事》干嘛,它有啥用?”,我无言以对,因为不知道什么才算 是他所说的有用,而且对有用这个词也突然觉得有些迷惑。呆了一会儿,终于想到一个 不算答案的答案,于是就对他说,如果你愿意,它或让和许能让你暂时回到童年。 二 没错,《蚂蚁的故事》就是讲黑色小虫子的,但绝对比男孩看到的更奇特、新鲜和有趣 。采摘几个镜头。 —— 蚂蚁喜湿不喜干。在许多蚁种里,当巢内由于旱灾或天气过分炎热而太干燥时,工 蚁们就会从容地排成一字长蛇阵,象人类救火时排成长龙递水桶一样,按照最短距离把 水口对口运回巢去。在巢里,它们与口渴的巢友分享收获,并将剩下的水喂给幼虫,涂 抹在卵袋上,以及直接洒在洞壁上。借助这种办法,工蚁使巢内的湿度比周围的泥土高 得多。 ——一种奇怪的堵巢技巧,由居住在沙漠里的二色锥蚁践行着。其侦察员使用从腹部末 端一个针状腺排出的化学踪迹,将大量同伴召集到体形比自己大10倍的蜜蚁的巢口。 围攻者用自己的上颚衔起卵石或其他的小物件,扔下垂直的入口井通道。尽管无法确切 知道这些扔下去的石头如何改变巢穴内蜜蚁的行为,但效果是减少了对手外出觅食的次 数,从而其他锥蚁工蚁得以不受干扰地找食物。这是动物中使用工具的罕见事例之一。 —— 游牧的臭蚁群体由一只后蚁、一万多只工蚁、约4000多只幼虫和蛹,另外还有 5000多只粉蚧组成。粉蚧就相当于臭蚁进行放牧的“牛羊”,臭蚁向粉蚧提供照顾昌闭 和保护,粉蚧则排泄出臭蚁爱吃的蜜露。由于粉蚧喜欢细嫩多汁的枝叶消耗量较大,臭 蚁不得不经常寻找新的放牧地点,在任何给定时刻,在蚁巢和牧场之间都有10%的臭蚁工 蚁将粉蚧夹在上颚间来回地运送。当蚁巢与牧场远得不便于运输时,臭蚁就将巢穴转移 到离牧场更近的地方。一些动物学家发现,臭蚁决不杀害粉蚧当盘中餐,也从不外出猎 获昆虫为食,看来臭蚁是完全以放牧为生了。 ——火蚁是大头蚁的死敌,它们的群体规模比大头蚁大100倍,如果允许在封闭的实验室 条件下发动袭击,它们很快就会消灭和吃掉大头蚁。但大头蚁群体经常就在火蚁巢穴周 围大量繁殖,大头蚁何以能够避开这么一个可怕的敌人呢?大头蚁防守术的秘诀就是拥 有专门的兵役以及一种三个步骤的战术(这种战术要被克劳塞维茨看到,他也一定会暗 暗称奇:大头蚁什么时候读了我的《战争论》)。 战术的第一步,及时搜集敌情。大头蚁的工蚁寻找蚁粮的同时,不断地在巢周围的地面 上巡游,始终对敌人的接近保持高度警戒。一旦发现火蚁,马上冲上去设法接触对方身 体,将敌人的气味弄到自己身上来,然后就脱身,跑回巢去。一路上它的腹部末端反复 触地,为的是用从腺体排出的物质布置一种嗅觉踪迹。途中一遇到同伴就进行联络,传 递信息后马上脱离,继续向巢穴跑,以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保险系数。 战术的第二步,切断敌方信息源。平时无所事事、约占大头蚁群体总数10% 的兵蚁一接 到情报,就迅速出巢,循着工蚁布下的嗅觉踪迹追杀闯入者,问题得到解决后,大头兵 蚁还要对周围地区搜索一两个小时,看是否还有其他漏网之鱼。这种热忱的结果是,火 蚁的侦察员很少有生还的机会,而缺乏了前线的确切情报,火蚁的群体便成了瞎子。 战术的第三步,快速反应和环形防御。万一情报被传递回火蚁老巢,对大头蚁来讲就意 味着一场凶险的大战即将到来,因为火蚁必定会组织一支数量上压倒性优势的正规军团 向大头蚁杀来。即便这时候,大头蚁通常也能运用第三种战术进行有效抵御。随着地面 上越来越多火蚁的出现,大头兵蚁和部分工蚁的队伍集结以一种爆炸性响应的方式达到 顶点,它们迅速推进,发疯似的扫荡。火蚁先头部队的进攻往往就被这种快速反击暂时 遏制住,大头蚁的蚁后和其余工蚁则利用这个宝贵的间隙逃生。当大势已去时,还未战 死沙场的大头兵蚁会退却到巢口,收缩队形,形成一道密集的环形防御线,在局部造成 片刻优势兵力,最大可能地拖延时间和吸引敌军兵力,给本国蚁后和其他工蚁继续创造 生存几率。 作者在书中动情地写到,这种昆虫堪称斯巴达勇士。当面对波斯人的大举进攻,他们忠 贞不二,全都战死在塞莫皮莱山口,人们在纪念他们的一块金属牌上铭刻着:“陌生人 ,如果你看见斯巴达人,请告诉他们,我们躺在这儿的人忠于职守”。最后,当火蚁放 弃巢址,幸存的大头蚁零星地回来,重新开始生活,一两个月后它们又能繁殖一批新的 工蚁和兵蚁,仿佛什么事情也未曾发生。 三 对部分读者来说,《蚂蚁的故事》不仅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它肯定更富于启发性。比 如本书尾声提出了一个和我们关系密切的话题:最终谁将生存下去?是蚂蚁还是人类? 作为地球上两个进化得都很成功的物种,人和蚂蚁对整个地球生态的作用却完全相反。 蚂蚁搜罗和分解了陆地上90%以上的昆虫尸体;大量植物种子依赖蚂蚁的活动进行扩散; 蚂蚁翻动的泥土超过蚯蚓,使大量对于陆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滋养物得到循 环。如果哪一天所有蚂蚁不知何故消失了,后果必定是灾难性的,物种灭绝将以高于目 前的速度推进,陆地生态系统也势必更迅速地枯萎,因为由蚂蚁提供的非常有价值的服 务不存在了。而如果人类哪一天突然消失了,对整个生态系统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目 前发生的大规模物种灭绝势必停止,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将得到治愈,剩下的生物势必 恢复生机并繁荣兴旺起来。那么再回到本书的最后提问,人和蚂蚁,谁将生存下去? 实际上,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的不同,一本书可以引发和触动的思考线索 很多很多,有时候完全远离了原书探讨的主题。当合上《蚂蚁的故事》,我发现也许受 到稀奇古怪的蚂蚁的影响,思维没有沿着这本书的提问继续下去,却集中在一些同样稀 奇古怪的问题上。 A.大头蚁群体规模小于火蚁10倍,结果和火蚁斗争中总是处于守势,那么大头蚁为什 么不选择增加“人口”,扩大其群体规模策略呢?先不忙回答,让我们把思绪转到上个 世纪,经济学家科斯于20世纪初问道,企业何以存在?市场为什么没有将企业内部的组 织行为外化为市场交易?科斯的答案是因为交易费用不为零。有没有觉得科斯的问题和 蚂蚁规模的问题极为相似呢,我们只需要把科斯的问题反过来问一问,思路就更清晰了 。市场何以存在?企业为什么没有将市场交易内化为组织行为?答案是因为存在组织成 本;蚂蚁群体间的外交与冲突、战争与合作何以存在?蚂蚁为什么没有将这些群体间的 这些“市场交易”内化为森严的等级结构,从而形成一个超级规模的蚂蚁企业帝国?同 理,答案是因为存在组织成本。但是,在蚂蚁王国里如何定义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生 物学如何运用现有的经济学理论解释生物现象?经济学如何借鉴生物学系统思维的成果 ?万水千山的征程到这里其实才刚刚开始,可我已懒得再走下去,把问题提出来,愿对 诸君略有助益。 B.蚂蚁的个头相差很大,最小的南美短蚁和最大的婆罗洲大黑蚁在一起,就相当于一只 小老鼠和一头大象在一起,一窝短蚁可以在一只大黑蚁的脑囊内宽松地安营扎寨。从整 个生物圈来看,生物体的个头差异更大,病毒只有几十微米,而鲸鱼可以长达上百米。 那么,生命个体大小的上下限各自在哪里?从下限看,一个原子显然不能产生生命现象 ,原子太小太简单了,但能够产生生命现象的最短分子片断可以有多小,分子原汤的复 杂性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突破临近呢?从上限看,地球引力和几何原理显然是一种限制 ,随着生物体个头的增大,它的截面积成平方增长,而体重呈立方增长,所以如果把蚂 蚁同比例放大成大象,蚂蚁的腿就显得太细了,细得不能站起来,而大象永远不可能长 到鲸鱼那么大,否则象腿就得粗的超过它的整个腹部。但在物理学的限制之内,起决定 作用的限制因素是什么?形象地说,假定技术取得了突破,“航空母舰”最大能造多大 ? C.60窝约3000万只行军蚁相当于一位60公斤成人的重量,也就是说,60公 斤的碳、氢、氧元素可以构造成一个人,也可以构造成3000万只蚂蚁,那么这两种 生命物质构造形式各自的优劣是什么?哪种构造形式更具有生存优势?换个说法,总资 源一定的情况下,要打胜仗,你是要造一门大炮呢,还是造1000把手枪?把问题细 化一下,单体与多体、独栖与群居组合起来,生命物质的构造形式其实可以有四种,即 单体独栖、单体群居、多体独栖(如某些黄峰)、多体群居(如蚂蚁),这四种构造形 式那种更优?或各自在某一方面更优?是否有一个进化的趋势? D.我们应该将一只蚂蚁看作一个个体,还是应该将一个蚂蚁群体看作一个个体?我们应 该将一个人看作一个、几个还是几分之几个?当然,以上这一切问题的基础问题是:何 为“一”?何为“我”? 四 帖子写到这儿,忽然想起几首读过的诗。那人说,烧呢吧,我说,没,才109度,华氏的 。 我是人:生命短暂, 夜晚无穷蔓延。 但我仰望: 星斗为书卷。 我明白,尽管不知: 人亦为笔下文。 此时此刻, 是谁将我言。 ——摘自《一颗原子的时空之旅》 一只蝴蝶在汽车丛中飞来飞去 马里??何塞说 它肯定是庄周在纽约观光 但那只蝴蝶 不知道是蝴蝶 梦见它是庄周 还是庄周 梦见他是蝴蝶 蝴蝶从不疑惑 它飞 ——摘自《还吾庄子》 没有认清痛苦 也没有学会爱情 死亡的趋使 还不曾揭开帷幕 唯有大地上歌声如风 在颂扬,在欢呼 ——摘自《荷尔德林的诗的阐释》 说到蚂蚁,你可曾想起久已遗忘的童年 ——摘自《江河源??读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