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词条

《会唱歌的鸢尾花》赏析

《会唱歌的鸢尾花》赏析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会唱歌的鸢尾花》赏析

《会唱歌的鸢尾花》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朦胧诗”的典范之作。它集中了“朦胧诗”的基本的修辞手段。     在你的胸前     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    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     在一片丁当响的月光下   为什么是“鸢尾花”呢?这种并不怎么常见的花卉,出现在70年代末80年代誉渗初的革命文艺的大花圃里,多少显得一些突兀,令人惊讶。全诗16节,表达叙述者作为一个普通人需要温情呵护的生活愿望和回应时代的呼应而主动承担“历史伏启责任”之间的矛盾心情,以及这一矛盾如何被克服的心理过程。第1—6节是清新婉转的爱情诗,所选择的意象和呈现的意境带有童话色彩。从第7节开始语调变得雄壮。注意体味这两个段落在意象的选择、抒情主体的形象和叙述语调上的变化,以及这两种情感和意象并置于诗中所产生的“感伤”情调,由此来理解题记“我的忧伤因为你的照耀/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 选择几个段落,分析诗中如何使用修饰性语词和假设、让步、转折等句式,看看这些修辞方式是怎样传达出叙述者的曲折情感。 《会唱歌的鸢尾花》创作于1981年,一个“她的个人生活面临一个新的转折时期”,有两点背景值得重视“一是它写于作者结婚前期;二是围绕她诗歌的难以调和的争论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人们针对这首诗中“跳跃的情绪结构及多层次的空间结构”阐释出了截然不同的意义,有人认为是爱情诗,有人认为是政治诗,有人直接提出不能理解甚至认为造成了思想的“支离破碎”。这正好反证了诗人在这首诗含混的结构中正是掩藏了自己矛盾焦灼的思想碰撞出的“沉默的话语”。 通过舒婷的这首诗我们首先可以从中发现的“症候”是诗中通过形成了“受难”与“爱情”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的鲜明对照,消解了在朦胧诗中反复出现的“斗争”哲学下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主题。纵观《会唱歌的鸢尾花》全诗可以明显地发现诗中至始至终由两种不同情感氛围、不同心理内容与情感色彩的世界构筑而成。一个是“我”与所爱的人所营造的温馨甜美的爱情世界,与之相对的是“我”被使命所驱使,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受难”的世界。全诗共有十六节关于爱情世界的描写只占六节,而对于“受难”的描写则占到了十节。“受难”这一主题在舒婷的诗歌中并非首次出现,在她写于1980年的《在诗歌的十字架上》中诗人便对这一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主题进行了引用与渲染。在这两首诗中都出现了“十字架”这一蕴含浓厚基督教氛围的核心性意象,虽然在《会唱歌的鸢尾花》中“我”是背负着十字架而《缺虚如在诗歌的十字架》上“我”是被钉在十字架上,但是这些从耶稣基督为了人类而自愿献身赎罪中提炼出的觉醒的“一代”诗人们为了人民、正义、真理而自愿献身的“受难”主题却是一致的。我是第一个哦,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