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词条

复种制度,复种指数和耕作制度的区别

复种制度,复种指数和耕作制度的区别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复种制度,复种指数和耕作制度的区别

耕作制度又称农业经营制度、农作制度.它是耕作制度为农作谈枝烂物种植制度及有关技术措施的总称.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从广义来说,指农业熟制,作物布局.复种指数与耕作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耕作制度,在单位面积耕地上将原来一年只播种一季农作物的耕地,重复播种一季或两季,变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从而增加复种指数.  耕作制度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种、混种、轮作、连作等.与其相配套的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灌溉、土壤施肥与翻耕、病虫与杂草防治等.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撩荒农作制、休闲农作制、连作农作制、轮作农作制向复种农作制发展.在中国,除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因热量条件不足实行一熟制外,大部分地区实行复种制.复种北界已越过长城一线,双季稻种植已北移到北纬34°,在云贵高原已上升到海拔2420米处;三熟制界线由北纬25°北移到北纬32°.中国耕地资源不多,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耕作制度,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坏境,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亦是种植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或种植指数:  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复种指数的高低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经济发达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中国南方水热条件好,耕地利用率高,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复种指数均在200%以上.提高复种指数,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产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复种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含漏国耕地面积的一半,复种的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2.复种种类,主要的有稻-稻-麦(油菜)、小麦-玉米、小麦-棉花、小搭渣麦-甘薯等.近几年四川、福建、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发展了小麦-水稻-再生稻种植方式,充分利用了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  复种指数与作物熟制有一定关系.中国复种指数已从1952年的130.9%提高到1987年的151.2%.全国各类地区复种指数大致为:五岭以南约200%左右;五岭以北,长江以南地区约180~200%;长江以北,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为150~180%;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北,长城以南地区约120~150%; 长城以北地区,除部分旗、县外,大部在1000%以下.根据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提高复种指数,是扩大作物播种面积,挖掘耕地利用潜力和提高农作物总产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