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活动的主题有哪些?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古时候的重阳节习俗,有哪些流传至今?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时至今日,一些地区仍保存着这种风俗。
一、重阳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重阳登高,人们为驱邪避祸而于九月初九这天爬山登高以辟邪延寿,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而古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句也大多与重阳节相关。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到了魏晋时代,登高的日期已专定在九月九日。《荆楚岁时记》说,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都到郊外高,设宴饮酒。
东晋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的方便,还自制了一种前后装有铁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在宋代,登高之风依然风行。《东京梦华录》载:“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在南宋,据《武林旧事》载,宫廷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清代,皇宫御花园内设有供皇帝重阳登高的假山。总之,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二、吃重阳糕。重阳节吃糕,如同中秋节吃月饼一样,历史上重阳糕各朝代叫法不一:汉朝时叫“蓬饵”;唐朝时叫“ 麻葛糕”和“ 米锦糕”;宋时叫“ 菊花糕”、“重阳糕”;清朝时则叫“ 花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拆中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从民俗意义上看,“糕”与“高”同音,古人相信“万事皆高”之说。重阳时吃糕,象征步步登高,意义独特。据史籍载,旅伏山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也被用于馈赠,颇具礼俗意义。《帝京岁时纪胜》载:“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垒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为标识。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 ”。
三、重阳赏菊。重阳赏菊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魏紫姚黄,清芳幽香,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色彩,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传晋代诗人陶渊明是一位菊迷。他在隐居时经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常对菊自语:“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到宋代,赏菊成为一时盛举。届期,无论皇室贵戚还是文人士子、小民百姓,都要赏玩菊花。文人士子们还举办社交宴乐性的菊花会,赏菊吟诗。不过,其中规模最大,气象最盛的当厅历数宫廷赏菊:“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节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有的地方重阳前后要举行菊花大会。人们来来往往倾城出动观看菊花,热闹空前。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过重阳节还有些独特的过节风俗。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各位看官,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