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词条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简介,记得要简单一点!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简介,记得要简单一点!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清明节的发展

唐代,首次将清明节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大唐六典·尚书吏部》上有规定,唐代内外官员都有“假宁之节”:冬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知穗秋、夏至、立春、立秋、立冬……几乎每逢节气都要放假;还有婚假、丧假、探亲假、拜扫假等。早期清明节和寒食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因为两者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搭模卜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宋元时期,清明节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宋代延续了唐代的做法,将寒食与清明二节合在一起,假期是7天。清明节是宋人重要的节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扫墓的风俗更浓,这从北宋人张择端绘于清明时节的《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出,首段就是时人从汴京(今开封)野外扫墓归来的情景。

明、清两代,寒食、清明二节则完全退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序列。政府仅保留春节、元宵和冬至3大节假日。虽然不放假,时人仍喜欢过寒食节、清明节,要外出扫墓、春游。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确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成了一年中重要的小长假。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作为节气的清明,在春分之后,春意盎然,天气清朗,气温升高,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码握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 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为人们尤其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时期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简介,记得要简单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