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词条

小菜蛾是什么?

小菜蛾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小菜蛾是什么?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属鳞翅目菜蛾科,俗配戚称小青虫、扭腰虫和两头尖,是世界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以南方各省发生较多。小菜蛾是寡食性害虫,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和野生十字花科植物。在十字花科蔬菜中,最喜食甘蓝、花椰菜、苤蓝,其次是白菜、萝卜、油菜。

为害状

初孵幼虫钻入植物叶肉组织内为害,造成细小隧道。1龄末2龄初,从叶肉内钻出,在叶背取食叶肉,仅留叶面表皮,形成透明斑,农民称“开天窗”;3~4龄将叶食成孔洞(彩版二十三,131),严重时叶片呈网状。苗期常集中为害心叶,留种株上为害嫩叶、嫩茎、幼荚,可将种子咬食一空,严重影响菜子的产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2~15毫米,灰褐色。前后翅细长,缘毛长。前翅缘毛翘起如鸡尾,翅中央有黄白色3度曲波纵带,组成3个连串的黄白色斜方块。卵扁平,橢圆状,大小为0.5毫米×0.3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绿色,表面光滑有光泽。幼虫淡绿色。老熟幼虫体长10~12毫米,体有稀疏长而黑的毛。头部淡褐色,前胸背板上有褐色小点,组成“U”形纹。体节明显,两头尖细,腹部第四至五节膨大,整个虫体呈纺锤形,臀足向后伸长。蛹淡黄绿色,纺锤形,长5~8毫米,外有灰白色如纱的丝茧,外观可见蛹体。

发生特点

华北地区1年发生5~6代。以蛹在向阳处的残株落叶或杂草间越冬。翌春4~5月羽化。成虫白天隐藏在植株叶下或其他隐蔽处,日落后开始取食、交尾、产卵。19~21时为活动高峰。成虫有趋光性,对黑光灯有强烈的趋性,羽化后即可交配,交配后1~2天开始产卵,产卵期可达10天。平均每雌虫产卵100~200粒。卵散产或3~5粒排列在一起,多产于寄主植物叶背笑告面化叶脉间凹陷处。卵期3~7天。幼虫期12~27天,共分4龄。幼虫活跃,受惊后扭动倒退、吐丝下垂的习性。老熟幼虫在叶脉附近或落叶上吐丝结茧化蛹。蛹期约9天。小菜蛾发育起点温度为6~8℃,10~40℃能生存繁殖。在高温条件下,成虫寿命短,产卵量少,初孵幼虫成活率低。成虫高温临界为42℃,0~10℃可存活数月,10℃以下仍可产卵。卵、幼虫和蛹的高温临界为35℃左右。在温度为0℃的条件下,卵能忍耐两周,幼虫能忍耐42天。0℃对初蛹几乎无影响。将羽化的蛹抵抗力较弱。小菜蛾最适温度为20~30℃。因此,春、秋两季对小菜蛾最适合发生,为害也就严重。空气相对湿度对小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但暴雨或雷阵雨的机械冲剧,对卵、幼虫(特别是初孵幼虫)十分不利,能造成大量死亡。十字花科蔬菜栽培面积大小和管理措施是否得当,是影响小菜蛾能否大发生的生态条件之一。若越冬基度数大,十字花科蔬菜栽培面积大,品种单碰卖明一化,管理粗放,则小菜蛾有可能大发生。小菜蛾的天敌有寄生蜂、捕食性天敌昆虫、捕食性螨类、蛙、鸟类及致病微生物。其中菜蛾绒茧蜂、菜蛾啮小蜂、菜蛾姬蜂对小菜蛾的数量控制最明显。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在小范围内避免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将十字花科蔬菜中的早、中、晚熟品种和生长期长、短不同品种与其他蔬菜错开种植,或相隔一定距离,打断小菜蛾的食物链。对养苗田加强管理,及时防治,避免将虫带入本田。蔬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园内残株落叶或立即翻耕,可消灭大量虫源。

(2)诱杀。小菜蛾有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每2/3公顷菜田设置1盏黑光灯,若加上电网效果更好。用雌蛾性激素粗提物诱杀:用当天羽化的雌蛾剪取其腹部末端,用二氯甲烷、酒精等溶剂进行粗提,也可用雌蛾活体,用60目尼纱(或铜纱)做成直径为3厘米,长12厘米的圆筒形纱笼,与水盆、三角架制成锈捕器,每笼内放入1~2头当天羽化的活雌蛾,安置在田间,或每667平方米用小菜蛾诱芯6~8个,用竹竿支架,把塑料膜(33厘米见方)4个角缚于支架上,代替水盆盛水,诱芯用铁丝缚于支架上,弯向水面,距水面1~2厘米,薄膜距蔬菜10~20厘米,诱芯每月换1次,水应及时添加。

(3)生物防治。推广8010、8401和青虫菌6号。

(4)化学防治。掌握卵孵化盛期到2龄前用药剂。可选用5%卡死克乳油2000倍液,或5%抑太宝乳油2000倍液或1.8%爱福丁乳油1500倍液,或20%灭幼脲1号或25%灭幼脲3号胶悬剂500~600倍液,也可用5%锐劲特悬浮剂每667平方米50~100毫升或40%丙溴磷乳油40克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