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相国和丞相的区别

相国和丞相的区别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相国和丞相的区别

通常相国也会称为宰相,但是两者最大区别在于使用朝代不同。唐朝前多以相国为称,唐朝以后使用宰相称呼居多。1、相国,官名。春秋时齐景公设左、右相,相成为齐国卿大夫的世袭官职。以后其他诸侯国也有设置,或称“相国”,隐拿或称“相邦”,或称“丞相”。秦国于惠王十年(前328)始设,以张仪为相。武王二年(前309)设左右丞相。惟楚国终战国之世未设相位,仍以令尹为最高官职。秦有相国。汉初先置丞相,后改为相国,各诸侯王国亦设过相国,后改称为相。金文都作“相邦”,文献记载作“相国”。当是后人避汉高祖刘邦讳而改东汉不设相,以大司徒任宰相之职。东汉末,献灶岩搭帝时始改司徒为丞相。唐以后,多用以作实际任宰相之职者的枣源尊称。明、清两代则用以对内阁大学士的尊称。2、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於《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