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荆浩六要的解释

荆浩六要的解释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六要是:一日气、二日韵、三日思、四曰景、五日笔、六日墨。先说气和韵。荆浩把六法中气韵分开来讲。什么叫气?“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心随笔运,实际是笔随心运。画家的思想统帅用笔,描绘形象才能心有主见,取象不惑。什么叫韵?“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

要求笔迹为形象服务,不能脱离形象,单独显露出来。荆浩把气韵分立为二法,据他自己解释的气和韵的含义,似乎没有必要把气韵分开。气、韵对人物画和山水画都是指表现对象的神,气韵是完整的词,也许是这个缘故,后世评画,仍然用气韵,不作分解。

三曰思。“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荆浩在另一处讲的“去其繁章、采其大要”,即是删拨大要的意思。思是谢赫六法中没有的。有人说思是经营位置,乃是把章法与立意混为一谈了。经营位置固然需要集中概括,但那是指画面上的形象安排工作。

荆浩把思作为一法,并说画家要聚精去思考他表现的对象(凝想形物),无疑是指没有出现在画面上的立意构思活动。思作为一法提出来,不仅对山水画创作有好处,而且对所有绘画创作有好处。这是荆浩的首创。

四日景。“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要求画自然景物的状貌神情(搜妙创真)。荆浩特别重视艺术的真,真是神似和形似的兼备。他说“似者得其形造其气,真者气质俱盛”。真正好的山水画要气质俱盛,也就是形神兼备,自然之物的真和思想认识的真要统一起来。

五日笔、六日墨。这是讲笔墨。荆浩曾说过:“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采二子之长,成一家之体。”他在《笔法记》中说:“项容山水,……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

从这些评论中可见他对笔墨的重视和追求。在我国古代,荆浩是第一个将笔墨并重的人。谢赫六法只讲骨法用笔,并没有提到笔墨。荆浩对笔墨的解释是:“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形自然,似非用笔。”

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笔记之以形质,墨写之以阴阳。”实际上是指具体技法的追求。而今只重笔墨的观点未免太片面了,甚至有些夸大其词。

荆浩六要中气、韵、思(也就是一种审美追求,创造意识),在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同时他也重视山水画写生这个重要环节(有松树写生稿数万本)。笔墨应该为以上几点服务,也就是为创作服务,我们不应该成为笔墨的奴隶。

荆浩六要的解释

扩展资料

荆浩(约850-?),字浩然,号洪谷子,河南孟州(河南济源)人,五代后梁画家,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

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著有《笔法记》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

作品还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影响

荆浩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腊咐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他总结了唐代山水画的笔墨得失,认为李思训大亏墨彩;吴道子笔胜轮配纯于像,亦恨无墨;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只有张璪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得到他的肯定。

荆浩在山水画的师承上不只取法张璪,同时亦在吴道子与项容等人的笔墨得失之间,舍短用长,加以发展,自谓:“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将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笔法记》)。他的山水画已经开始达到笔墨两得,皴染兼备卖雀,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一次大突破。

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画更为丰富生动,其特点是在画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气势雄浑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则布置乔窠杂植,溪泉坡岸,并点缀村楼桥杓,间或穿插人物活动,使得一幅画境界雄阔,景物逼真和构图完整。

荆浩的这种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稍后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现北方山形特点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雄伟风格,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元代汤垕在《画鉴》中将其称为“唐末之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荆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