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棍例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清代《六部成语注解》也说,“光棍”就是“诈骗之匪也”。光棍在明清两代还有许多别的称谓,如“地棍”、“棍徒”、“刁棍”、“喇虎”等,总之与近代以后“光棍”的意思完全不同。明清光棍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穷,这些人家无恒产,身无长技,“穷如一根棍”;二是没有正当职业,属于好吃懒做的游惰之人;三是凶狠无赖,靠着欺诈等手握梁段强索别人钱财为生。关于明清两代“光棍”犯罪激增的原因,学者王春瑜在其《明代流氓及流氓意识》一文中认为:流氓是游民阶层的产物,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流氓的队伍会不断扩大。这是因为,一方面部分游民进入城市,无正当职业,只能以歪门邪道糊口;另一方面,城居地主、权贵的增多,往往用光棍充当爪牙、鹰犬之流,于是他们背后有了靠山。这些人或敲诈勒索,偷摸财物;或好勇斗狠,称霸乡里;或勾结吏典,越诉缠讼;或开设赌场、妓院;或把持仓场、盐场,成为社会上一大公害。清承明制,顺治三年(1646年),清朝颁行《大清律集解附例》,这是有清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明代严惩光棍的条例也被顺治律例所承袭。清初,光棍大有蔓延之势,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职业。史书记载:“江南流氓活动频繁,有藉暴力为业者,如‘打行’;有藉‘访察’之名滋事生非者,如‘访行’;有以架词唆讼为业者,如‘讼师’;更有明为正当职业而暗行勒诈之事者,如脚夫等。”所以此后清代惩治光棍的力度比明代显著加大,甚至有将光棍首犯按“斩立决”处置的,同时比照光棍例治罪的范围也比明代扩大。清代以光棍例治罪已不仅仅局限于明代的“白昼抢劫”等行为,涉及桐枯到交结衙役、吏典为恶、讼师、诬告、科场舞弊、发冢、囤积居奇、抗粮、奸杀、巫术诸多方面。由于政府对光棍惩治较重,又恐矫枉过正,所以乾隆元年,又有“分别光棍例”出台。清代同样明令禁止赦免光棍罪刑,如康熙曾谕刑部:内外问刑衙门在监重犯盖行减等发落。但是十恶死罪,及贪官、光棍不赦。康熙多次表示自己亲政后数十年来,每遇处理死刑,凡有一线可以生还的,未尝不从宽处置,但是光棍等案断不可宽。另外朝廷还严令有关官员尽力缉拿那些挟持人质、勒索诈骗钱财,扰乱市场、行凶杀人的光棍。对于故意“知情不察拿者革职,得财私放、捏称逃脱者革职并交刑部治罪;即使因过失失察者也要降级。另一方面,对于缉拿、防范光棍较为得力的官员,朝廷给与褒奖。如江苏巡抚尹继善,不时在外潜行私访,查清地方光棍以及窝娼窝赌匪的据点,提出警示,使这些人悛改敛迹,收到了明显的成效。雍正帝在段轮运朱批谕旨里赞扬:“尹继善实好臣,国家又得一人才矣。”清代还从源头上防止光棍的蔓延。鉴于光棍中有一些人本身是将领或官绅之家的奴仆,他们往往仗势为恶,清代严令军官、官绅管束好部属,如部属为恶犯光棍罪,将严惩负有管束责任者,并且同样颁布了详尽的惩罚标准,或罚俸,或施以鞭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