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旅游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欢迎参考!
【摘 要】在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已经把旅游资源的相关问题提上了日程,因为旅游资源是具有保护性、公益性、展示性和传的人类瑰宝,同时还具有科研、教育、游览、启智和创作体验等多种精神文化功能,那么这样重要的国有资产,我们应该有着完善的管理目标,从而为社会为人民提供一个多功能的公益性的地理区域,但是对于它的管理和使用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既是针对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旅游方法,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可持续发展
引言:中国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因此有千年的文化积淀,那么因此而形成的旅游资源就是世界的文化瑰宝了。尽管我国加入世界旅游组织较晚,但目前中国已有31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然而依托这些资源而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也将会是是推动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但是因此产生的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也就是一定要面对的了。
1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那么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就引起了各个部门的争论,但是其主要的焦点是集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上。其中实业界强调开发,重点发挥它的经济能力,要把它的所有和经营权分开,建议由地方或者相关的企业去管理;其中学术界则主张保护,强调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公益性、展示性和传世性,着重其精神功能。应由国家来管理,这样才是最好的保护,才能做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那么对于旅游资源市场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旅游资源市场化已经势不可挡。
看看已经实施市场运作化的旅游资源发展,是有一定的好处的,首先解决了一些区域旅游资源保护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其次从管理体制上看,实施市场化运作的旅游资源发展,使那些官商经营的模式带来的服务质量差和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得到了改善,促进了部分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重要的是促进了一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还对落后区域更有帮助。
但学术界则认为,不少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管理部门片面地强调具有多种精神文化功能的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把她当做摇钱树,竭力的投资,开发,修建设施,毁掉了原有的景色,从而牟利,就在这期间把传世的资源遗产破坏了。无节制的旅游开发,不仅破坏了其的完整性和资源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损坏了他的人文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
2 解决旅游资源保护的现状分析
既然看到旅游业的一步步的发展,也就要面对带来的相应问题,正确的资源开发和保护是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和永久开发利用的需求,也是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但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发展,就是说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保护的时候要以发展为基点,开发和保护是不能独立分开的,而是一个整体的,以发展为前导,以保护为支撑。
只有在不但生活富裕,又能够留下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意义,只有在认真保护的原则下审慎开发才是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所以对于保护旅游资源的态度,我们要对创造人类文明的祖先负责;对现在人负责,因为那些世界级旅游资源不仅是中国人的,还是全世界人的;对是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为了短期的眼前的利益而破坏了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是不可取的。
3 怎么样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1 加快立法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旅游资源需要的是国家的直接管理,但是管理需要相应的法律,这样才可以有执行力,所以就要加快建立国家旅游资源保护法等法律,保护性、公益性、展示性、传世性的法规,如果不能很好地实施和建立法规,所带来的后果将会不可想象,正是这样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和国家公园也是有法律的,所以旅游资源是要靠法律保护更需要法律管理的。
3.2 改善管理体制,建立国家对旅游资源的管理。我们要注意到旅游资源是社会公共财富,这就需要代表着大众利益的国家来实施监管,成立国家旅游资源管理局,直接管理各种旅游资源。调查得知,现在的景区和遗产地大多存在多部门的管理,而那些实际的决定全力在当地政府手里,造成了相互干扰,多方的困扰,而没有科学的决策方法。
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要追求政治、经济、文化、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由国家统一管理旅游资源,也便于协调区域以及行业间的发展。这样国家就可以从宏观角度去进行统一调控,只有把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放在一起,合作才能同时促进区域和行业之间的发展,这样就拿走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权利,退一步说宏观调控的能力他们也没有,国家的调控才能达到目的。当前,我国除了要投资的教育、医疗、保险、高新技术产业等,也应该在行业和区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3.3 进行科学规划,区别保护才是硬道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最好的办法,所以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要区别来看。对于重点的旅游资源就要重点保护和利用,尤其是世界及国家级的自然、文化遗产。但是对于那些一般性的旅游资源是可以适当的开发但是不是要放弃保护的方面,也可以转让其经营权。但是转让的同时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要在资源转让前进行科学的论证,制定价格,只有这样才不会使价值流失;第二,对于机制管理的加强,在转让期间的经营要监督,这样保证合理正确的使用资源,如有不合理的,可以解除合同;第三,转让时间适当延长,这样经营者就不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破坏资源;第四,一旦转让时间结束后,资源的价值要重新来定,这样才能避免对于利益追求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不可持续利用的结果。
3.4 多个利益体通力合作国家、当地政府、经营企业、当地居民等各利益体通力合作,国家管理、宣传、教育,旅游资源保护很重要。但是这不是几个人或者少数人就能完成的,这是需要教育的,只有民族和社会的力量才能做到,真正的办法是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全民族的保护资源意识才是最重要的,这点加强了,资源保护的工作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当地居民要参与监督、管理、经营旅游资源这项工作。
3.5 倡导专家、新闻媒体的检查,监督机构完善。对于旅游资源的保护是需要很强的科学性的,而且要有相应学科的国家级、世界级专家参与才能鉴定、评价、监察和保护利用。所以,需要虚心的学习国外的经验,还要加大科教的力量投入,要注重监督,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旅游资源的经营管理中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
3.6 对于重点的旅游资源保护的投资。说道保护就要知道破坏,其实破坏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人为的破坏,这也不排除在利用和开发的时候对资源的过度开发而引起的破坏;其二是自然的破坏,因为自然因素而得到的破坏。保护的投入就要实行统一的管理,政府加大投入的时候,不但要成倍的加大,重要的是社会也要参与,因为社会企业获得利润的时候也是要回报社会的。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对于资源保护的回馈。地方政府不能把景区作为摇钱树,要知道正确做法是“保区内景,兴区外商,富当地民”,政府收区外利税,来养护区内风景,互动发展,才是正道。
3.7 整治破坏性开发。由于原来的不够重视,对于资源的破坏性开发使得我国一些重要的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和价值受到了威胁,所以要进行必要的抢救性的保护、整治和复原,尽可能恢复其原作的风貌。
一句话,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历史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需要保护的,作为自然文化遗产来讲真实的完整的才是重点,才能在吸收对自然风光欣赏和对文化遗产看重的人们对其的欣赏,这样必然会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更能促进相应的产业发展,这才是旅游资源精神功能与经济功能空间上的优化连锁效应。
参考文献
魏小安.窦群.彭德成.发展旅游和遗产保护能否“双赢”[N].中国旅游报.2002- 12- 11( 3) .
[2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102.
【摘 要】承德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文化名城,但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承德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承德市从自然资源、农副产品到民俗文化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把承德市现有的乡土文化优势壮大转化成乡村旅游胜势,并得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关键词】乡土文化;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石。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其中,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传统技艺等诸多方面。
一、承德乡土文化保护现状
1.承德现在乡土文化项目
承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历史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根据考古发现,在河北省承德早在中原龙山文化时期人类活动遗迹便就出现了,悠久的历史酝酿了当地独有的乡土文化。
丰宁剪纸、宽城背杆、二贵摔跤、燕山大板、热河二人转、契丹始祖传说、二龙山庙会、何三屋庙会、山庄古建彩绘技艺、板城烧锅酒老五甑技艺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构成承德非物质文化的样貌和形态,记录了承德的发展历史。
2.乡土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1)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处于无人继承的颓废状态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改变,大部分乡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没有年轻人愿意继承和发展原有的乡村文化,使得部分乡土文化失传,无人继承的状态。
(2)认识不足、保护乏力,造成村落文化资源自然性毁损
大部分地区的村民们对传统的村落文化的资源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没有统一的认识,为了些许的经济利益,许多传统村落的风貌已经有了很大的破坏,一些民间民俗文化已经到了来亡的关口,很多的传统技能和民间发展起来的艺术没有接班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二、乡土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
1.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人们对乡村旅游消费方式从心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不仅仅只追求农家饭、农家乐这种简单的乡村旅游方式,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旅游需求,文化已成为旅游的灵魂。要想在日趋激烈的乡村旅游发展中显露出来,就必须把当地乡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那部分元素挖掘出来,才能脱离单纯的旅游传统形式,从而使乡村旅游显露出自已的魅力。
2.乡村旅游发展为乡土文化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很多乡村通过开发乡村旅游逐渐走出贫穷,走向富裕。乡土文化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乡土文化也受到了乡村旅游带来的冲击。好在大部分乡村旅游开发者们意识到了乡土文化的保护可以更好地带动当地的乡村旅游。因此,很多乡村旅游开发者把乡村旅游的收入再次投入到乡土文化的保护中去,使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变得可持续性更强。
三、乡土文化保护的改进策略
1.建立正确的“乡土文化观”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们心中已有了较深的基础,但也经历着发展的缺失。承德是一个有着农耕文明传统的地区,乡土文化早已浸入了当地人民的内心。然而,当年风貌在如今的乡村很难再看见。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乡土文化也正在加速消失。
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乡土文化都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利用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要对现有的乡土文化进行科学保护的思想。在保护乡土文化时既要本着对传统文化很好地继承的原则,也要对乡土文化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创新;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
2.加强对已有乡土文化进行保护的意识
乡土文化保护不仅仅是从事乡土文化保护的专业部门、专家、规划工作者等的主要工作,更要把乡土文化保护作为一项全民素质教育内容,常抓不懈。只有全民有了乡土文化保护意识,当地的历史风貌,历史文化才能得以传承。特别是要加强村民们的乡土文化保护意识。
3.乡土文化传承纳入乡村发展策略
把传统的乡土文化与现在的城市与农村发展设计相融合,制定发展统一的整体规划。将历史遗留下的乡土文化纳入城镇乡村的规划与建设中去,为传统乡土文化发展留出空间。要保护能够体现乡村历史文化的有内涵的、本来的.、历史方物和历史文化,保留它们所蕴含的保存完整的信息,尽量用历史保留下的原有的工艺、原式样进行修补,保存其原有的历史面目。
4.健全法律法规,加强乡土文化保护
为了更好地加强乡土文化保护,应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文件。各地应根据本地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抓紧针对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确保在城镇化进程中不脱离实际,使传统文化特色和美丽自然景观得到根本性的保护,在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珠联璧合中铸造充满文化智慧的城镇之魂。
参考文献:
张琳 乡土文化传承与现代乡村旅游发展耦合机制研究[J].南方建筑,2016(4).
张建宏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J].农业经济,2012(4).
刘洪彪 刘玉婷 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23).
摘要:近年来,有关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的争论十分激烈。景区主管部门、经营权受让者以及各界学者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结合旅游景区的性质、经营权出让的涵义及我国景区经营权出让的目前状况,预见了景区经营权出让需要面对的新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办法。
根据萨缪尔森给出的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公共产品具有使用上的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这两个本质特征。在这两种极端之间的物品被称为“准公共产品”[1。我国景区的旅游资源为全民所有,景区资源对于任何景区都是有一定空间范畴、时间范畴和生态容量的,当游客数量达到某种临界点,每增加一个游客将降低所有游客的旅游效用,因此景区旅游资源既不属于公共产品也不属于私有产品,而是准公共产品。对于旅游景区的准公共产品的这种属性,为旅游景区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提供了更多了理论依据。
旅游探究学者一般将景区经营权理解为“旅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旅游资源的占有、使用和享有收益的权利”(杨广虎,2003)。其他学者都没有下过明确的定义,对经营权的理解也无甚异议。景区经营权出让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目的的,以保证资源所有权人的权益为前提,通过有偿转让的方式将旅游景区经营权在一定年限内转让给资本所有者、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行为。景区经营权出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景区资源更好的实现其价值高效率运作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我国景区经营权出让目前状况
1997年中国大通实业有限公司(北京)和马来西亚一家公司全国首次分别以委托经营和租赁经营的方式获得了张家界黄龙洞和宝峰湖的投资经营权。1998年初,万贯集团以协议开发方式获得了四川碧霞峰等景区50年的独家垄断经营权,并创造了“碧霞峰模式”。自此之后,景区经营权出让在全国迅速扩展。先后有国家级景区井冈山的龙潭景区向国内外招商引资,以拍卖合作的方式分20年、30年出让经营权;宋城集团和万象集团以协议方式分别开发浙江龙泉山国家公园、千岛湖。到2005年4月底,云南省已将33个旅游区经营权出让给国内外大企业,出让资金达30亿元。
由于这些景区资源品味较高,经营利润较其他产业要高得多,企业都积极支持。但建设部指出任何地区和部门都没有转让景区给企业经营的权利。然而国家在这方面尚未出台相应法规政策,景区经营权出让事件愈来愈多了。最终由于2002年新希望集团欲买断桂林遇龙河景区因国家主管部门直接干预未果一事,使景区经营权出让有所趋缓。但截止2005年底,全国已经出让或鼓励出让景区经营权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有20多个,已有超过300多个景区(点)以不同的形式出让了经营权。下表是景区经营权出让的情况粗略统计摘要:
部分出让经营权的旅游景区
(资料来源摘要:本资料通过相关网站收集并归纳而得)
由上表可知摘要:获得景区经营权的大多使旅游业发展较好的省市,每年都有很多景区出让经营权,景区经营权出让成为一种景区发展趋向。以上所列的景区不包括决定出让经营权的景区。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意向出让景区经营权。要出让经营权的景区将会越来越多。
二、景区经营权出让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景区经营权出让无疑是景区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改革,改革就不免出现差错,面临阻力。由于目前还没有明确规范景区经营权出让的法律,经营者资质也良莠不齐,新旧经营管理体制交错混乱等原因,因此目前需要考虑以下新问题摘要:
1.国有资产流失
有些景区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急于出让景区以改善接待条件、扩大游客量,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摘要:其一,在招商引资中对资源价值过于低估导致廉价出让经营权;其二,景区经营权出让的付款方式,考虑到经营权转让初期投入大,资金回收慢,不少景区采取了初期付款较少,以后逐年增加的付款方式。如张家界某景区,当时以6000万标的出让40年经营权,而受让企业当年的门票收入就达4000多万[2。以此推算,一年半回收成本,此后长达30多年的收入为企业纯收益。其三,出让方式大都未公开招标,缺乏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的机制,出让的透明度令人置疑,轻易出现“寻租”行为[3。但其并不真正投资开发,而是将其转手,不断地从倒卖资源中获益。还有一部分受让者获得景区经营权后,借旅游开发之名在景区开发房地产或从事其他经济活动。这些都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惟利是图,破坏资源环境
投资主体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考虑得更多的是经济效益,难免会出现一些短期行为,如仅做小额投资,简单作些建设,忽视景区环境承受能力,在景区内增设过多的接待设施,超负荷接待游客而不对资源采取任何保护办法。对生态环境的威胁还可能来自于企业自身的熟悉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在开发中对资源造成了破坏。如旅游公司用水冲洗孔庙建筑,给古建筑的油漆彩绘及其他文物造成了很大损失;张家界因建设滑索破坏了风景而遭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亮黄牌。有些企业对旅游人力资源过度开发,若完成不了经营指标就扣工资奖金,影响了景区的人文环境和愉快的旅游氛围。
3.出让者管理过死或过松
景区经营权出让在我国旅游发展史上是一次新的尝试,没有先例可循。在转让过程中轻易出现两种偏差摘要:一种情况是出让者虽和受让企业签订了经营权转让合同,但由于传统观念和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出让者仍不断插手景区经营,使景区经营权转让名不副实。另一种情况是政府部门和受让者签订了转让合同后,产生了“甩掉了包袱”的心理。以为经营权和盘托出,可以不再过问了。事实上,经营权出让后,其责任更大了,政府要将代表全民行使其管理职能,监督经营行为,确保景区资源的有效永续利用。
三、解决景区经营权出让新问题的办法
第一,科学评估资源的价值,通过各种途径防治治国资流失。确定景区资源的价值,客观上要综合景区的资源属性和级别、资源的市场需求、景区现有收入、前期已投入的资产价值及经营权出让年限等;主观上要组织专门的资产评估小组,其成员须包括和旅游领域专家、各相关行政管理机构、当地社区代表等共同来科学评估景区资源的价值及经营权出让的额度。不能认为无形资产很难做出科学客观的估计,就任意作价出让。防治国资流失,方法如下摘要:在转让合同的撰写上要做到尽可能的具体、细致;尽量避免错误、笼统和粗糙;受让方要交纳保证金,对无形资产和不可再生资源要有抵押或担保,责令受让者对景区重要资源投保,在合同上明确其一旦违约的高额赔偿经费。
第二,尽快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4,规范景区经营权出让程序及方式。目前景区经营权出让处于无法可依、监管混乱的状态,出台针对性的法律十分迫切。对于规范经营权出让的程序及方式摘要:首先要成立专门的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机构,负责收集和发布消息、组织景区资源评估、组织拍卖会、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其次要认真评定受让企业的资质。在确定经营者的资格时,要通过旅游有关的各界专业人士、银行、当地居民等综合评审,确认其经济实力、资信情况、管理水平、建设和维护景区原有生态和文化环境的能力,进行慎重而有条件的转让。再次,考虑景区的生命周期、企业的生命周期及管理的延续性的前提下,适度延长出让年限。签约期较长无形中促使企业考虑短期收益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只注重眼前利益,破坏景区环境的潜在后果也将由其承担,因此民营企业必然考虑资源的承载力及旅游活动对景区环境的长期影响。另外,要尽快统一出让的标准,严格采取公开招标等公平竞争性手段出让,严禁暗箱操作,果断杜绝“寻租行为”。
第三,强化规划管理,定期对环境进行评估。将有资格的规划单位存档,审核部门须严把审批关,经审批的规划方案要严格执行,若确须变动,须将改动后的规划申报审批后实施。对出让经营权的景区要定期组织专家对景区环境进行评价,强化经营者的环保意识,督促其采取办法,尽力减少开发经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增加保护资源的资金投入,对不合格的受让者采取警告、罚款、收回经营权等各种方式严厉处理。
第四,强化行政部门监管职能。首先要建立政府对经营者的约束和监管机制,使各方不能私自扩大利益范围或规避责任。其次政府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摘要:
(1)完善规章制度。景区的工作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必须具体规定景区经营各事宜,这就需要政府强化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对任何违反规定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处罚。
(2)负责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景区的道路、水电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和当地的发展规划一致,政府要出面协调和规划。
(3)发布旅游市场信息[5。旅游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存在经营者损害旅游者利益和违法行为。政府要加强旅游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协调社会各界创造有利于景区发展的宏观环境。
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的重要形式,生态旅游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它的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重视。当前生态旅游在西方国家有着很好的应用与建设效果,不仅能使自然生态资源得到保护,还能促使旅游事业的进步,更好地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建设。所以,我国的生态旅游建设也在逐渐推进,积极开发生态资源,建设生态旅游区,使生态旅游产业的建设发展得以创新,也使生态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化的发展。
一、生态旅游概述
生态旅游主要包括以下观点:回归体验说、环境保护与责任说、客体原生态说与居民利益中心说。生态旅游的定义大部分是通过生态旅游的实现目标进行界定的,还包括目标实现的手段,即人们通过生态旅游将旅游可持续需求体现出来,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可持续的认识会逐步加深,也能够通过生态旅游的概念方面进行表述,使得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界限不明显,生态旅游概念中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超出了一个概念的内涵,成为一种完整的模式。生态旅游其实是旅游与优质的生态人文环境相结合,注重旅游者在生态旅游资源下获得更加深入的生态人文体验。并且生态旅游体验是旅游者与优质的生态人文环境相联系,使其心理特点得以改变,并顺利构建其心理的过程。
二、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确立生态旅游理念。在旅游业发展时,需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政府要确立发展生态旅游的意识观念,并将这种理念应用于旅游业的开发中,更好地用生态旅游的理念指导旅游业的进步。要明确生态旅游发展的内涵,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积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使传统旅游开发的理念得到转变,运用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促使旅游业实现稳定开发,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不仅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还能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化进步。此外,还需要积极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对生态旅游景区的游客承载能力进行分析,科学地引导游客。同时,对游客做好环保教育,明确标识游客不能随意扔垃圾,对违法的游客给予一定的处罚,对自然环境损害较大的游客,需要与相关部门联系,通过法律途径维护生态旅游景区的权益。
(二)统一开发规划生态旅游资源。为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统一的开发规划,在旅游资源开发前,相关部门需要科学地对景区资源进行调整,保证其在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规划中,要最大化地保护地区的自然、民生及文化,在不影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情况下减少对当地自然平衡的影响,以此为基础结合地区特殊性,科学地规划开发。制定措施时,需要有专业化的规划队伍,通过电视节目、宣传栏等方法,积极宣传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情况,利用当地居民的力量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使规划开发的水平得到提高。
(三)强化生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旅游景区时,需要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家的旅游资源保护资金,并将其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使生态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同时,将生态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纳入政府投资计划中,并高效地利用政府部门的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及建设资源,使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资金更加充足,也使生态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效果得到提升,避免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需要不相适应。此外,生态旅游景区一般都建设在与城市较远的地方,开发生态旅游区的建设能够使周边居民的经济收入增加,并提高生活水平。还可以让周边居民投资,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使生态旅游景区的资源来源扩大,也使生态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生态旅游景区人员的水平。生态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中,大部分都是旅游区周边的人,他们的生态旅游及管理知识等不足,所以,政府以及旅游部门需要强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要提高工作人员对生态旅游理念的认识了解,明确生态旅游建设发展的要求与标准,让工作人员了解生态旅游景区发展的思路,使生态旅游景区的工作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此外,还可以要求生态旅游的相关专家等开展论坛与讲座等,积极教育工作人员。对于工作人员中表现良好的,可以组织其到高校进行深造,从而使生态旅游景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得到强化,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结语
当前生态旅游产业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效果,但不可忽视的是,依旧存在粗放式的开发情况,规划开发不合理,使得生态旅游景区的污染极为严重,基础设施水平不高,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不高。为此,需要坚持生态旅游的理念,统一规划开发,强化生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旅游景区人员的水平,更好地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旅游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环保意识淡漠,对景区环境的破坏程度已经非常严重。因此,我们应强烈呼吁生态旅游,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由于近几年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应运而生,而且已经成为旅游业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佳选择。由于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实施基本是在同一时间开始的,所以在现阶段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如何界定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者之间的区别还没有明确的标准;与生态旅游相关的一些理论研究与其他领域交叉混合,而导致研究数据混乱,缺乏统一性和针对性。本文将就生态旅游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性研究与存在的问题做系统性讨论。
一、生态旅游可持续研究与实践的依据
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足够的权威性、智慧性、前瞻性的人物与机构指定的相关内容的细则,而且要保证有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状态作为支撑的旅游发展方向。所以生态旅游的定义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实践的效果而不断改变,主要内容应涵盖时段、层面对象的责任与义务等。生态旅游所追求的目标符合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利用,因此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努力推行。这个目标就是要保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保证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生态平衡,而且还要保证社会与经济的平衡发展。在重新审视了传统规划的设计理念、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成为一种能够满足全方面要求的旅游模式,这些方面包括了保护和增强未来机会,旅游者的审美和旅游目的等。生态旅游是一种与可持续旅游紧密联系的旅游产业,而且与某些能够保证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得以维持的标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生物的多样性、生命支持系统整体规划发展的保护等。综上所述,生态旅游对于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者有相关责任和义务,这些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生态旅游中具体化的体现。
二、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1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1规划相对滞后
就目前而言,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还比较缓慢,规划工作相对滞后,尤其是规划的理念与专业化水平,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自从生态旅游开始兴起,有些旅游景区的管理者将其作为捞金的机会,在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的情况下,盲目开发景点,最终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
1.2建设投资不足
对于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以人类干预较少的自然景观为依托的,而这样的资源往往会位于较为偏远,经济落后的地区。而这种情况也必然会造成当地政府在财力、物力方面都相对缺乏,这将直接制约开发的规模与景观的质量,例如景点分散、配套设施不健全等,致使丰富的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2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
2.1真正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不被破坏和污染,将生态旅游对生态、文化和社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减少最低的程度,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2提高旅游者体验自然的需要,既保证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要确保旅游业的未来发展的空间。
2.3通过旅游文化的提升,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游客善待生态资源,建立人和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
2.4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以最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当地的文化,以最大的经济利益回馈地方。
2.5、生态旅游是维系旅游地的生命力和多样性的最佳选择,是促进旅游业有序发展的保障,而且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模式的必要性与起步方案
1必要性
中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许多珍贵的自然保护区正逐步被开发为旅游的热点区域,所以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有些贫困地区为了脱贫致富,盲目开发景点或者低价出让旅游的黄金地段,而导致地方老爷爷失去了发展的空间。这些问题表明我国的旅游业亟需建立基于持续发展目标的旅游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
2起步方案
2.1建立生态旅游的规划体系,对生态旅游形成科学合理的认识、生态环境虽然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其本身是非常脆弱的,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协调自然保护区、草原生态旅游中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做好景观规划、水资源规划等具体的准则。
2.2针对不同的环境管理条件和环境管理技术,建立相应的环境影响和承载力评估。谋求一条旅游与环境之间能够和谐发展的道路,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2.3建立取代产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旅游投资效益评估体系。由于不同地区,旅游的开发模式的不一样的,因此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旅游与产业经济关联度的评估体系,通过数据确定旅游业的优势地位。
2.4确定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能,建立一套具有可持续发展功能的管理模式,确定环境补偿机制,废除职责划分不清晰的管理模式。制定旅游区管理条例,条例中应该包括资源开发、景区划分等细则。
四、结束语
作为新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已经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随着相关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这些问题必将得到好转,实现旅游业在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张余纯.生态旅游发展及其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 2005(10): 65 .
程远清.我国开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07(5): 21- 22 1.
赵媛.可持续发展案例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森林旅游是一种以森林景观作为主要景点、景区的观赏活动。通过体验自然森林旅游环境,人们可以调节精神,获得更为开阔的视野。由于林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而且还能改善生态系统,绿化环境,从根本上促进生态平衡。所以,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经济增长
的客观要求,它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谐共处,而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更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后盾。本文通过对眉县国有营头林场森林旅游资源的分析,探讨了森林旅游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相互关系。
1 我国森林旅游业的目前现状
目前,森林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林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特别是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等措施,有效保护了生态平衡与自然自源。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各个地方的国有森林旅游基地已经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1.1眉县国有营头林场森林旅游
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政策后,林场按照“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发展思路,大胆探索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利用林场得天独厚的森林景观资源,创建了陕西省红河谷森林公园。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红河谷森林公园一跃成为陕西森林旅游的佼佼者,红河谷更是成为“人文陕西,山水秦岭”主题中一个绝佳的休闲、避暑、度假胜地。先后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峡谷、省级水利风景区、西安人避暑纳凉好去处。旅游业综合收入和入园人数连年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已成为林场最主要的经济支撑,使眉县国有营头林场走出了一条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1.2森林旅游业发展的具体现状
森林旅游场所不断增加,大部分已经成为著名旅游胜地;森林旅游活动丰富多样,大部分已经成为知名品牌;.森林旅游.已使林区农区摆脱了贫困;森林旅游已经解决了我国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森林旅游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措施也得到进一步规范。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分析
2.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义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主要是指人类为了满足当前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后代需要的能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表现为:发展经济要保护能源资源,生态自然保护,促进生态平衡。所以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执行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保证林业生态系统平衡,从根上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基本和谐。
2.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
首先,林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森林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又能保证生物种类多样性,促进整个环境系统的完整性。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够规范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缓解生态破坏压力,让森林资源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功能,为林业建设增加收益。此外,林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能促进我国绿色林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减少环境污染而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
2.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1)可持货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创建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进林业经营、科学化,加快林业现代化;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不断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对于第三产业,要加快森林旅游业和花卉业的发展,采取“以二促带三”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3 森林旅游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森林旅游产业是典型的形象产业,只要优化林业建设,森林旅游业就会不断兴旺。相反,当一个地区的森林旅游业非常发达时,这里的林业建设将会更加繁荣,最终坚持走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森林旅游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时的关系。毫无疑问,为加业林业现代化建设,必须通过法制观念、道德观念教育等宣传形式来提高全民族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最终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通过对眉县国有营头林场森林旅游资源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相互关系的讨论,不难看出,森林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有利于林业建设的不断发展,因为森林旅游资源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保护森林旅游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快森林旅游业发展的步伐,将森林旅游业发展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这样才能使我国林业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李文专.小议森林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民营科技.2008,(1).
祝列克.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促进林业产业发展[J].中国林业产业.2007,(10).
孙新平.发展森林旅游 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2,(2).
曹伟,康凯.浅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中国一东盟博览.2012,(6).
李长龙.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6).
摘要:现在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大,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冰雪文化,在旅游业中是黑龙江市场上的精华所在。为了走了文化行业的前列,成为佼佼者,掌握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冰雪旅游文化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关键词:冰雪文化:黑龙江冰雪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解析
黑龙江现有的冰雪旅游文化,得知目前黑龙江冰雪旅游文化存在本土的文化与内涵不能够深度发掘,在旅游业的产品上没有创新精神、离开了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就不能完全的发挥黑龙江本地的品牌与地理特色、缺少着人文的环境,管理部门水平低下、缺少特别的区域化产品,国际竞争力低下等问题。进一步开发冰雪旅游业产品,强化有关的理论知识研究、提升冰雪文化在政府部门的重视度,提高冰雪旅游业的社会经济位次、培养全民的文明素质,加入光影艺术,制造一种属于冰雪旅游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全面提高冰雪旅游在国际中的地位以及竞争力。推动黑龙江地区冰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黑龙江旅游业简介
众所周知,黑龙江位于祖国的东北地区,天寒地冻,又因为其一年有五个多月处于冰雪之中,所以非常适合发展冰雪旅游业,冰雪体育业等。将冬天的风景和冰雪运动作为其重要的象征标志,吸引了一大批爱好冰雪运动的人和向往着浓浓民族情怀与独特自然风光的人前来游玩,运动。冰雪旅游业作为黑龙江极其重要的产业,想要变得更加强大,就要做到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深处挖掘冰雪旅游之外的影响要素并加以研究探析。其中的旅游文化建设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而旅游文化做为冰雪旅游文化的灵魂,更当合理的处理旅游文化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表明: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成为了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条件,成为了经济的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现如今,若是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占领了重要的地位,就能够更好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化被动为主动。这样就使得文化在综合国力中成为了更为重要的发展对象。所以应该依据黑龙江的地域特色的以及多元化,更深的探寻黑龙江地区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化、歌曲音乐、美食文化、建筑文化等多方面要素,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黑龙江冰雪旅游文化产业,加入光影艺术,对于文化遗产应当加以保护,对于危难文化遗产及时的抢救,是民族文化在国际的舞台上大放光彩,更的促进黑龙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黑龙江冰雪文化的现状
(1)冰雪旅游业缺乏创新精神,本地的文化涵养水平低下。冬季,来到黑龙江,你可以购买、可以消费、可以享受,这无疑不是在文化的交流和接触。相比之下,游客更喜欢看到冰雪场景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相结合的物品或者产品,通过包含着地方的文化特色的冰雪旅游产品来了解游客来自哪里来的目的是什么,但是当前的冰雪旅游产品大多不是本地文化,而来自与其他地方文化,这样一来对于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同时还限制着当地的文化发展。希望有着更多创新的产品吸引游客,却因加入了国外文化而使适得其反,在试图登上国际化的舞台上导致严重丢失了本土文化。大多数的旅游产品没有创新创造精神,抄袭、模仿的相同产品流通于市场上,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自古以来,黑龙江就有着丰富的冰雪资源以及长久的冰雪文化传统历史,冰雪文化价值相当高并且成为了黑龙江独特的自然资源。诸多的带着商业化的旅游项目充斥着人们的眼睛,以至于冰雪文化的历史传统、民族风俗尽失,是黑龙江的传统文化内涵遭到了不小的打击。
(2)没有政府宏观调控的帮助,不能完全发挥地区地理优势。黑龙江有着长久的历史传统,然而这在冰雪旅游业中却渐渐消失,其独有的冰雪文化地位也在逐渐下降。不仅国内的个别省份在效仿,国外也在大力推动其冰雪旅游业的发展,没有着政府在宏观上的适当调控,缺少着整体性的规划,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只是从一方面强调经济发展,而放弃了在文化上的重视,只会导致其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甚至达到畸形形态。旅游业是使用国家或地方的传统文化招揽游客来达到发展经济的方式,因此各国各地都清楚了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益处,也明白了其在当今世界的重要地位。大力的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不仅为本国或本地区带来了经济效益,增加行业竞争能力,同时还会带来大量的岗位,进而有一步带动经济、文化、建筑等的发展,形成循环系统,这也成为了发展旅游业的特点。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以大局为重,总览全局,采用宏观调控方法,发挥地区文化长处,构成冰雪旅游产业的群体,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护黑龙江冰雪文化,使之在世界上立于不败的地位。
3、提出解决的对策
(1)强化对冰雪文化的理论性探究,深度挖掘冰雪旅游产品的精华。了解冰雪文化对旅游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强化对冰雪文化的理论性探究。冰雪文化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述,应该将它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有理论指导实践,有实践反馈理论,才可以把冰雪文化的内涵得到充分的发挥。黑龙江省具有悠久的冰雪历史和文化,同时还有受到了俄罗斯的文化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定期举办文化探讨会,邀请各方学者,使用文字、光影艺术、图片等等方式来彰显冰雪文化艺术。探讨文化的展现方式如光影艺术,在冰雕的展现使用中就非常频繁,它讲究光影的变化,即靠着形体的起伏所产生的不同阴影来感染观众。起伏变化是它的艺术语言。通过建筑冰雪文化博物馆来收集归纳冰雪文化产品。使用较为先进的理论知识来指引、开发、创造新的有着黑龙江本土特色的冰雪旅游产品,创造一个包含着生态、经济、体育、文化等的多元化集合体。通过黑龙江黑土地上与众不同的黑土文化,是游客能够置身其中,感受浓浓的黑龙江文化氛围。将冰雪文化与本地特色文化相结合,发挥地理优势,创造冰雪旅游的个性。现如今的环境,不妨将黑龙江的传统文化打造成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不仅能提高经济发展,还可以推动社会前进。
(2)政府提高对冰雪文化的重视度,提高冰雪旅游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黑龙江是中国冰雪文化的起源之地,为了保证其领先的节奏,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冰雪文化建设的重视,宏观调控,纵观全局,统筹安排,减少资源的浪费。应当建立并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冰雪文化建设能够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对于市场的入门,应当严格看守,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健康、和谐的冰雪旅游市场。
(3)提高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创造一个属于冰雪文化的环境。旅游文化环境是旅游发展的重要部分,想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不仅是游客的责任,更是全体冰雪旅游业有关人员的职责。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会有自己行业的佼佼者,冰雪旅游也不例外,人才的培养更不能懈怠,拥有着大批人才的行业还会愁行业无法发展、没有竞争力吗?然而只有员工的素养高还是不行的,优秀的人才员工也要影响着游客的文明素养,因此应当全面的增强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
4小结
黑龙江冰雪文化在旅游业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次。同时黑龙江获得了中国冰雪艺术之都的赞誉。在国际的舞台上,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结合又使得黑龙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有地域文化。冰雪文化是黑龙江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了黑龙江的地域风采及文化就会变得失去了灵魂,极大地降低对游客的吸引力。所以,黑龙江在发展冰雪文化的同时应当注重健康发展,以保障黑龙江冰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张良祥,唐云松,阚军常,等.碾子山冰雪旅游特色小镇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研究[J].冰雪运动,2017,(6).
张英.供给侧视角下黑龙江省冰雪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7(31):81-82.
张娜,于洁,朱正杰,等.文化力推动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品牌整合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2):1-3.
旅游业作为重要的第三产业,不同城市地区均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开发与管理,随着游客生态意识的提高,对于传统旅游管理中的生态成分有了更多需求,当然这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具体的主要从生态旅游概述、生态旅游管理需要遵循的原则、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旅游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在具体的旅游生态管理过程中需要从自然环境保护的角度以及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角度进行旅游开发与后续管理,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促进不同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就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分析如下。
一、生态旅游概述
生态旅游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生态旅游的实质就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也就是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古迹、名人故居以及自然风光等。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自然魅力,当然关于生态旅游的具体定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阐述,我国不同学者对于生态旅游也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大多数学者的定义,生态旅游强调的是旅游未来发展的方向,而不仅仅只是一种旅游产品,与此同时,生态旅游中强调生态学应用,也就是重视可再生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协调好旅游开发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保证当地生态环境、旅游发展以及经济发展。
二、生态旅游管理需要遵循的原则
生态旅游管理与传统的旅游管理存在着不同,由于加入了生态学的要求,在管理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生态学知识的运用
生态旅游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因而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需要运用生态学知识,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发展、环境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属于生态学管理的重要方面,旅游本身属于一种人为活动,人为活动过程中必然会对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所以生态学旅游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游客的活動会影响到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反过来又会影响生态旅游,对此,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需要从生态学知识出发,通过生态学知识的运用,强化生态旅游管理。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管理发展过程中当地群众也具有对资源的经营权,因而除了依靠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外,还需要与当地群众联合起来,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能够进一步实现资源管理的合理性,依靠群众形成一个强大的旅游管理团队,群众能够才生态旅游中收益,相应的也会按照国家的政策方针要求,辅助性的做好旅游业的生态管理,造福子孙后代,放眼于长远的旅游发展经济效益。
(三)保证环境的容纳量
生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但是自然环境本身的容纳量、承载力是有效的,这就要求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重视环境本身的容纳量,保证旅游管理中的游客数量不会过多,避免过多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比如:人口拥堵、交通瘫痪、垃圾堆积如山等,这些反过来会影响到后续的游客数量,总体而言,生态旅游管理中应保证环境的容纳量,控制好游客的数量。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生态旅游管理
(一)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旅游生态管理中生态环境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生态旅游实践活动过程中则会由于游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到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应的也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需要,结合当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制定出生态旅游管理的总体规划,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态旅游发展方向,针对性的提出发展战略,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旅游管理中资源的高效使用,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比如在生态旅游管理规定中对游客的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和限制,强化游客的实名制管理,对于一些在旅游中不遵守规章制度,情节严重的可将其加入黑名单,通过对生态旅游实践活动过程中游客行为举止的限制,实现生态旅游管理。
(二)生态旅游管理中科学技术的使用
现阶段生态旅游管理中使用了一定的科学技术,但是总体应用程度还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是我国旅游发展过快,但是在旅游管理中没有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生态旅游管理迫切需要在旅游管理中使用科学技术。比如:借助于科学技术实现旅游景点的科学管理,将传统的纸质门票转化为电子门票,同时在景点入口处通过联网的电子屏幕就今日的天气情况、环境监测情况、景点进入人数、景点总容纳人数、剩余容纳人数、周边公交线路、游客须知等内容在大屏幕上流动性展示出来,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便于科学管理。
四、结语
生态旅游管理对于旅游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管理中应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明确旅游行为与生态旅游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同时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全面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